主持人: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休閑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所謂“做四休三”指的是在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工作4天的四天(36小時)工作制。對于社科院報告的這個建議,有網友表示很期待,但是也有很多網友不買賬,認為該建議包含善意,卻顯得有幾分不接地氣。對此,你怎么看?
本期嘉賓:柯銳、舒圣祥、江德斌
“做四休三”符合社會的趨勢
□柯銳(職員)
休假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休假需求無法回避。包括休假權在內的休息權是勞動者的權利,是相對于勞動權的一種權利,這個權利不應因為職業不同而受到差別對待。由此說來,此番社科院提出增加國人休假時間的建議和愿景固然具有積極意義,但人們希望它能提供更多的實現路徑。
當然,也應看到,從單休到雙休,到對帶薪休假的強調,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休假權利總體上是在改善的。假日經濟能刺激消費、拉動經濟,也成為共識。休假的演變,根本原因在于勞動效率提高,勞動效率又是由科學技術進步決定的。休假制度的出現,既可以保護勞動者權利,同時也能倒逼勞動效率的提升。“做四休三”等建議,要真正實現或許尚需時日,但保障、提高勞動者的休假權,意義是積極的,趨勢和方向也是正確的,也是符合現代社會的趨勢的。
解決休假問題,功夫有時在“詩”外。既有待諸如立法等途徑助力,也離不開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匹配。這些,需要從制度層面探索、保障。對于當下而言,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提高民眾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讓休假變得不再奢侈,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做四休三”為何未見輿論歡呼
□舒圣祥(注冊會計師)
中科院的報告,立意在于“休閑與美好生活: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一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如此,就每個星期都有小長假了,人民群眾生活就更美好了,休閑經濟就格外繁榮了。休閑綠皮書提出“做四休三”,大體是這么個邏輯。
我注意到,輿論對于“做四休三”的提法,好像并沒有顯得特別興奮,相反,到處都是潑冷水的。因為,“做五休二”尚且落實不了,“做四休三”這個福利,對于多數人而言,僅是一片止渴梅林。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面臨著巨大的人工成本壓力,“做四休三”無異于一根沉重的稻草,會壓垮本就羸弱的他們。這是一個全球化激烈競爭的市場,你沒有成本優勢,沒有價格優勢,只有制度桎梏,只有勞保限制,就很難有生存空間。企業都黃了,工作也沒了,大家倒是可以長期休息了,可誰會樂意呢?
勞動者一周休息多少天,固然是一種權利;但是,勞動者所需要的,并不只是休息的權利。相比多休息,高收入才最重要。當兩者產生矛盾,更多人會選擇后者。所以,休息權利的保障,僅僅需要一個兜底性的最小值;在此之上,應該交給勞資雙方去自由談判,市場競爭會給出一個合理的安排。
先落實好“五天工作制”吧
□江德斌(職員)
理論上而言,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將隨之上漲,勞動強度則會下降,休息時間越來越多,對休閑旅游的需求也就愈發旺盛。因此,在社會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實施“做四休三”工作制,乃是一項具有人性化的制度,意味著國民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和時間,不用那么辛苦勞累。
不過這僅僅是理想化的設計,存在很多現實阻礙,短期內很難落實,不能太過樂觀。事實上,目前我國所推行的“五天工作制”和“帶薪休假制”,雖然已歷經多年,可波折起伏,都落實的不甚理想。
由此可見,我國休假制度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可執行情況普遍不好,勞動者的合法休假權無法得到保障,加之勞資權益不對等,維權程序繁雜,維權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勞動者很難完全享受到休假權,面對侵權時也往往束手無策。顯然,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貿然推行“做四休三”工作制,只會在部分領域得到實施,令少部分人獲益,大部分勞動者只是望梅止渴罷了。
勞動者休假權重在公平。如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分配制度不合理、貧富差距懸殊、老齡化加速來臨等現實問題重重,導致勞動者收入和休假權呈現不均衡、不充分的狀態。顯然,要先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保障勞動者的平等地位,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休假權,落實好“五天工作制”和“帶薪休假制”,才能進一步考慮“做四休三”等更好的工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