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關注了“老漂族”這一群體。本該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們,為了幫助子女照顧晚輩、操持家務而漂泊異鄉,媒體將他們稱為“老漂族”。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該如何讓他們在異鄉過得更好?
本期嘉賓:胡建兵、何勇、林日新
“老漂族”的晚年應“老有所安”
□胡建兵(記者)
老人退休后,理應安享天年,但成了“老漂族”。絕大多數“老漂族”雖然生活上衣食無憂,但在城市里卻沒有朋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各異,很多老人活得并不開心;有時來到兒女家中幫助照顧孫輩,實際上比上班時還辛苦。很多“老漂族”在兒女那兒生活了一段時間后,十分期盼回到老家,把自己解放出來,讓自己享受自由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漂泊的老年一族要做到老有所安,既要內安其心又要外安其身,這需要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對隨遷老人來說,異地養老帶來的不確定性、不適應性的風險很大,要妥善協調處理好戶口登記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分合機制,真正讓“老漂族”將“他鄉作故鄉”。記得幾十年前,當時雖然條件十分貧困,但各單位、各企業都辦起了“托兒所”,職工上班時,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由保育員負責照顧,下班時,再把孩子接回家,從而減輕家庭的負擔。現在條件好了,但這樣的托兒所早已沒有了蹤影。因此,各地應該解決年輕父母的托兒的問題,不再讓那些老人從異鄉來幫兒女帶孩子。只要把照顧孩子的問題解決了,“老漂族”也就被解放出來了,老人也就有自由了。
讓“老漂族”擁有歸屬感
□何勇(自由撰稿人)
過去我們常說“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在人口大流動的今天,“子女在哪里,哪里才是家”。越來越多老年人為了幫子女帶孫子,跟隨子女來到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成為“老漂族”。但是,由于城市里沒有熟悉的村口大樹、池塘和親戚、朋友,子女又整天忙于工作,孤獨、想家成為“老漂族”的一種普遍生活狀態,而非真正的在子女身邊享福,令人唏噓。這需要子女和全社會關心、關愛“老漂族”。
首先,子女要盡到孝道,讓“老漂族”的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不能讓“?;丶铱纯?rdquo;變成“?;丶铱蠢淠?rdquo;。
其次,城市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要面向“老漂族”以及廣大外來老年人群體打開大門、打開方便之門,讓“老漂族”在新城市有融入感、歸屬感。比如老年大學、社區等城市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應當根據“老漂族”的特點,提供適合“老漂族”的課程、服務項目等內容。另一方面,方便“老漂族”跟隨子女落戶,并且在養老、醫療等公共福利上,要實現全國統籌,方便“老漂族”可以在新的生活城市直接領取養老金、住院看病醫保直接結算等,不必來回奔波被折騰。
別對“老漂族”的鄉愁過分煽情
□林日新(教師)
一生顛簸在外的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感慨道“吾心安處即故鄉”,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也曾說過“此身安處是吾鄉”,然而,對于當今那些為兒孫漂泊在異鄉的“老漂族”來說,何嘗不是“兒安身處是吾鄉”呢?
從筆者來說,兒子在省城安家,為了讓兒媳安心上班,老妻只得前往省城看孫子。筆者在老家鄉校任教,因未到退休年齡,只得留守老家。其實也是“身在故土,心系他鄉”,為此就要求兒子定期上傳孫子視頻到家族微信群里,好讓自己孤獨、寂寞的心能夠得到一絲天倫之樂的慰藉。
暑假時在省城團聚時,筆者也曾特地調查不少“老漂族”。料想不到的是他們絕大多數竟沒有媒體所述的那令人窒息的鄉愁。因為在這開放的大時代里,與其讓年輕人困居老家受窮,不如支持他們遠走他鄉為理想打拼,等到他們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后,再把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一種幸福——能與后輩聚在一起安度晚年何嘗不是每個老人的夢想呢?
在鄉下老家有許多留守老人,筆者也曾與他們閑談:“你兒子在城里發財了,為何不到城里享福呢?”他們大多長嘆一聲:“打工發財再多也有限,怕就怕形勢變了,工廠倒了,他們還能怎樣?我留在家里種種田,也好給年輕人留下一條后路。”由此看來,留守老人不是不想隨兒女到城里享福,而是擔心兒女承擔不起,內心深處還是很羨慕那些“老漂族”的呢。
總之,對“老漂族”這種社會現象,我們應當多了解當事人的心思和感受,別想當然地對他們的鄉愁過分煽情,否則只會徒添社會的焦慮,倍增社會的浮躁,大減國人的幸福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