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0月10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最近,日本媒體發現,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而且隨著平均結婚年齡不斷往后推,中老年人“老來得子”的情況反倒不像以前一樣罕見了。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蔣豐介紹,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1995年時,在50歲至59歲年齡段才有第一個孩子的男性為1121位,但是到2015年,這個數字卻增長到了3357人。現在,在60歲至69歲這個年齡層,老來得子的男性也從1995年的95位上升到292位。可以這樣說,“老來得子”在日本正成為社會趨勢。
老來得子者糾結的狀況
對于他們的生活狀況,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51歲大學教授的女兒現在才2歲,妻子33歲。他現在有些苦惱,他說,“我實在感覺到精疲力盡,因為每天要送孩子去保育園。”另外,他還有各種各樣的苦惱,他說,“女兒的老師或者同學們會不會把我當成孩子的爺爺呢?我自己是不是要好好地鍛煉鍛煉身體,將來在學校參加運動會的時候也不輸給女兒同學的家長呢?將來我老了以后孩子的教育費怎么辦呢?是不是現在就開始準備呢?”本來他就職的學校規定65歲退休,但他為了自己年幼的女兒要放棄養老休閑的生活,準備再工作幾年。
另一位60歲“老來得子”的父親有一個9歲的女兒。他工資水平比較高,家庭底子也比較厚,在工資上不用擔心,但是他覺得自己在教育上卻是需要擔心的,因為他過去一直有一個堅定的想法——要嚴格要求孩子。但是,老來得子的他一看到女兒撒嬌,他就覺得沒有辦法再對女兒板著臉了,便答應女兒的所有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又非常自責,他說,“我這樣會不會把孩子給溺愛壞了?將來到底是我依賴孩子還是孩子依賴我?”他感覺到內心里面的一種糾結。
老來得子并非無益處
日本社會“老來得子”的情況越來越多。蔣豐認為,這跟日本社會的福利,跟日本社會的安定有關系。雖然看到老來得子者糾結的狀況,但還要看到另外的一個方面。比如有專家分析,由于父親們在孩子幼年時進入了老齡群體,有的人甚至已經退休了,但是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會增加,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家庭環境的構造以及孩子的人格塑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還有人分析,年老的父親比年輕時更具有人生智慧,社會閱歷也比較廣闊,甚至在某一方面還是專家,他們應該比年輕父母更懂得如何去培養孩子。而且,他們在工作上的壓力也比年輕時要小,所以在對待子女的態度方面也會更加柔和一些。
整體來看日本的狀況,在日本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之下,“老來得子”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利于轉變日本少子化的現象。老來得子有得也有失,但是人生本來就沒有確定形式。
(原題為《日本平均結婚年齡不斷后推 “老來得子”正成社會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