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市民跑行政服務中心辦事的次數明顯變少了,辦事效率也高了。不過,還有些事項要拿著材料跑一趟以上,辦事窗口也是8小時工作制。如何破解群眾“上班時間沒空辦事,休息時間沒處辦事”等難題?有關部門用上了高科技。據本報近日報道,市區將增設15個自助服務區,打造15分鐘辦事圈,實現政務24小時不打烊,市民辦理社保、戶籍查詢、交通違章處理等業務時,只需按按機器提示的步驟,即可完成辦理。此舉一經報道,立即引發關注,并被寄予厚望。
作為泉州“XIN”行動的首批十大項目之一,自助服務區自去年投入使用以來,深受市民歡迎。24小時自助區和自助設備的使用,消除了8小時以外和非工作日服務的盲點,市民再不必擔心非工作時間無法辦理業務。同時,智能服務還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市民通過自助設備,不僅幾分鐘內便可完成業務辦理,而且,由于納進社保、交管、電力繳費等服務事項,市民還實現了“上一臺機器,辦多家事兒”。這也讓人更加期待,未來15個自助服務區陸續建成,將形成“15分鐘辦事圈”,群眾在家門口“零跑腿”便可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從而真正把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借助互聯網等先進技術來改善優化政務服務,無疑體現了泉州市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心和努力,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進步。但我們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要讓城市變得更有“智慧”,讓“互聯網+政務”能更好地服務市民,除了技術層面的應用和提升之外,還需要管理與理念層面的進步。
需要看到,自助服務區把原本分屬于不同部門的信息和服務整合在一個平臺,這不僅是個技術活,還需要不同政府部門、各行各業的不同機構的攜手合作。例如一位市民在平臺上辦理社保業務,這需要平臺與人社部門的合作,辦完之后,該市民又想進違章處理,這就要需要交管的合作。只擁有先進的技術,顯然并不能保證可以向市民提供用戶體驗良好的服務,相關政府部門、行業機構有必要精誠合作,打通信息壁壘,整合服務資源,才能讓這一平臺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實踐過程中,自助服務區該納入哪些新的辦事項目,需優先考慮市民的迫切需求,再考慮在執行層面實現的難易程度,然后進行綜合考量。通過動態了解群眾的需求,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滿意程度,還可以形成一個反映民眾需求的大數據庫,在這些寶貴數據的基礎上,就可以不斷改善市民的辦事體驗,為政府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累經驗。
毫無疑問,15個自助服務區的建設,不僅是一種技術上的更新升級,還是推動城市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再創新。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把“最多跑一趟”、“一趟都不用跑”的理念執行到底,通過整合原本分散的數據、信息與服務,為城市管理、企業發展和市民生活等提供最大便利,同時,為廣大民眾參與城市公共事務管理提供更多便利,使泉州進一步成為一座“匯聚眾智”的城市,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城市越來越智慧,生活也更加美好。(鄭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