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桃溪水,兩岸文明風。永春,這座浸潤千年文脈的古邑,“煙火氣”與文明范交融共生,勾勒出一幅文明興、城市美、百姓樂的幸福畫卷。
近年來,永春縣始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程、人民滿意的幸福工程來抓,上下齊心協力,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堅定不移地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將“利民惠民”貫穿文明創建全過程,實現了從“衛生治理”到“文明共生”,再到“幸福續航”的華麗蝶變。
持之以恒的耕耘,讓文明之花結出碩果。日前,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永春縣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
民生提質
用心用情繪就幸福底色
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在。走進永春縣桃城鎮富臨國際小區,嶄新的小區面貌映入眼簾——老人娛樂區、共享充電樁、兒童游樂區、流動圖書室等便民設施錯落有致,透水步道與綠化景觀相映成趣。“提升后的小區民生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美,服務也更貼心。”談起小區的變化,居民陳阿姨滿臉笑意。
文明城市為人民。永春縣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引領,全面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等領域,系統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道路“白改黑”建設、智慧停車建設、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在城區新建、改造2座集智能溯源、分區管理于一體的生態智慧農貿市場,傳統市場“臟亂差”面貌將得到徹底改變,讓“菜籃子”變身城市文明新窗口。
永春的文明密碼何在?答案,就藏在一個個民生設施完工投入的場景中,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為民情懷里。
“文化集市”開進小區,“樂齡學堂”銀發飛揚,“近鄰學堂”書聲瑯瑯,愛心驛站全年無休……我縣實現文明創建與城市品質提升深度融合,持續優化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建設,于公園、主干道、小區等公共場所拓展設立30個文明實踐點(驛站),有效延伸文明實踐服務觸角,顯著提升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如今的桃源大地,用文明作畫筆,精雕城市的每一處肌理,完善著每一個民生設施,老百姓在家門口便能觸摸到“幸福升級”的溫度,而這份獲得感,正源于“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的文明創建初心。
文化浸潤
古韻新生激發文明活力
踏入五里古街,590米的街道被歡喜氣氛與悠長韻味無限延伸。本土永春白鶴拳文化演出,一招一式盡顯武術魅力;國粹南音表演,婉轉的唱腔余音繞梁;網紅歌手激情獻唱閩南歌曲,行人駐足傾聽;民間藝術家表演提線木偶噴火酷炫奪目,激情四射活力飛揚……現在每逢周末,永春縣五里古街非遺展演、文創市集熱鬧非凡,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成為群眾到此的“必打卡項”。
文化遺產的“活化”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生。為此,永春縣深挖“海絲”“非遺”“僑鄉”文化基因,已將“沉寂老街”五里古街保護開發成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文旅新地標,2024年以來接待游客量超130萬人次。
永春的文明密碼何在?答案,就藏在一場場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中,體現在廣大老百姓的歡聲笑語中。
在余光中文學館,“鄉愁”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精神橋梁;國家級非遺永春白鶴拳“武”動全球50多個國家,設立100余個分館,習練人數達20萬人次;“書香桃源·鄰里書屋”、百姓書屋、小區圖書流通點等50多處便民公共閱讀空間嵌入在街邊、社區、小區,閱讀成為了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何以永春”千年海絲非遺展亮相中國美術館,漆籃、紙織畫等展品引得觀眾紛紛駐足;人民日報“我的寶藏家鄉”專欄首推《永春,有點功夫》,全網流量超2億次,“永春有點功夫”成為了廣為人知的城市文化IP……
厚重的文化底蘊彰顯城市文明氣質。近年來,永春縣堅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活化利用”兩篇文章,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永春,這座城以自己的名字告訴世界:古老文明不是塵封的歷史,只要“活化”,便能“永春”。
德潤人心
凡人善舉點亮城市星空
在2025年全縣工作大會上,“永春好人”致敬禮贊儀式成為大會首項議程,道德模范們身披綬帶走上紅毯,成為全縣最耀眼的明星。目前,永春涌現出全國、省、市道德模范15人,“中國好人”8人,“福建好人”13人。
在永春一中,林俊德院士的“馬蘭精神”主題班會已成為新生必修課。學習踐行林俊德英模精神,已成為全縣各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為我縣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生動載體。
永春的文明密碼何在?答案,就藏在一顆顆崇德向善的心中,就體現在德者有得的社會共識里。
勇救落水父子而犧牲的“90”后青年潘燦燦、身高僅1.28米卻扛起志愿服務大旗的康建民、二十多年悉心照顧癱瘓丈夫的張翠蘭、四十年如一日守護蘆柑產業發展的張生才、退休后投身公益早教事業的鄭民紅……點點滴滴的凡人微光匯聚成浩瀚星河,指引更多人向光而行。
長效機制的運行,使永春“好人品牌”的效應凸顯疊加。近年,我縣通過出臺《永春縣幫扶禮遇道德模范實施辦法》,每年安排專項幫扶資金,在就業、就醫、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禮遇,讓“德者有得”成為社會共識。
文明花開滿城芳。厚德載物,造就這座城市的溫潤品格。永春的溫暖,源于每一個永春人向善的心。
全民共建
僑鄉大愛書寫文明答卷
初夏的永春,一城文明風,滿目氣象新。如今的永春,文明創建已內化為市民的行動自覺:馬路上,車輛主動禮讓行人、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繁忙且井然有序; 街巷中,志愿者隨處可見,“紅馬甲”隨處可見,貼心服務溫暖如春; 社區里,文明實踐有聲有色、文明理念入腦入心,文明新風吹開“幸福花”……
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永春兒女的內生動力被激發,主動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潮中,積極爭做文明創建的參與者、文明言行的踐行者、文明城市的建設者、文明社會的守護者,同時享受文明城市帶來的便捷和幸福。
永春的文明密碼何在?答案,就藏在一群群互助友愛的永春兒女中,體現在全民奔赴的文明約定里。
從“要我創城”到“我要創城”,全民參與的氛圍日益濃厚。社會志愿團隊自發在城區籌資建設多個愛心驛站,配套設置愛心早餐、免費茶水供應點,每月組織志愿者定期開展義診、義剪、助老扶貧等公益活動;美術協會免費設計100多幅本土元素公益廣告,讓文明宣傳“接地氣、有溫度”;青商會會員組織開展文明交通駕駛員挑戰賽,退休教師組成“文明督導隊”巡街勸導,小學生化身“垃圾分類小衛士”制作宣傳卡……在永春,文明不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每個市民舉手投足間的自覺。
愛國愛鄉、樂善好施是永春華僑華人的光榮傳統,120多萬永春籍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有效凝聚僑心僑智,近五年累計發動僑捐1.19億元,在基礎設施建設、助學資教、醫療救助、科技創新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僑力量成為文明創建的重要支撐。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市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日益提升。在永春,“倡導公筷公勺”“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等文明餐桌理念融入日常三餐;遵守交通規則、車輛禮讓行人、志愿者引導老人、非機動車有序停放漸漸成為群眾的行為自覺;文明旅游漸成“主流”,景區設置了文明旅游引導崗,倡導綠色低碳出行……一系列舉措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風尚。
文明,浸潤一座城市的人文氣韻,衡量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彰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如今,永春這座千年古邑正以“全國文明城市”表彰為起點,為縣域高質量發展賦能聚力,在八閩大地上續寫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