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互聯網文化交流互鑒論壇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2024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CSIC)報告》發布。記者獲悉,蟳埔簪花綻放海外風采(福建泉州)上榜“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
蟳埔簪花,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熱點
該報告通過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各項指標的綜合分析與篩選,構建了年度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符號矩陣,旨在更加深度地了解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現狀與趨勢。這一矩陣涵蓋了古建藝術、古典神話、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風仙俠、中華美食和人文自然景觀六個關鍵維度,代表了中華文化在全球傳播中的重點內容,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和影響力。
依據國際傳播指數,報告列舉出2024年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地方文化國際傳播七個熱點,分別是:“China Travel”的最前線(上海)、用冰雪熱情感染全球(黑龍江哈爾濱)、“麻辣味道”香飄海外(甘肅天水)、蟳埔簪花綻放海外風采(福建泉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典范(新疆阿勒泰)、中軸線申遺成功展現東方古都的文化脊梁(北京)和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山西大同)。
據介紹,在泉州豐澤區蟳埔村,有一群特殊的女性,她們被稱作“蟳埔女”。“蟳埔女”,又名“鷓鴣姨”或“蟳埔阿姨”,被稱為福建三大漁女之一。2005年,蟳埔女服飾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蟳埔成為閩南生態保護區的一部分;2008年,《蟳埔女生活習俗》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蟳埔習俗風情獨特,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簪花圍是蟳埔女特有的頭飾,有“四季花園”的美譽。若適逢結婚、節日之時,蟳埔女的頭飾會更加隆重,不僅滿頭鮮花,更配以成圈的金飾。它來源于古時無數海外客商把原籍地的服飾遺風一并帶來,在長久居住往來中逐漸融入當地文化。
蟳埔女是勤勞的捕撈者,她們能熟練操作漁網,捕捉海里的魚蝦,也會在街頭挖海蠣,制作炸紫菜、海蠣煎、炸菜粿等美食出售給游客補貼家用。
蟳埔女的傳統服飾則包括大裾衫、寬腿褲,以及特有的耳飾“丁香鉤”。蟳埔女特有的頭飾,以發髻為中心,用骨刺或象牙筷固定,周圍裝飾以兩至三層季節性鮮花和艷麗的紅色簪花。蟳埔女的耳飾“丁香鉤”形似問號或魚鉤,款式隨年齡變化。
“大裾衫”特征包括半高領、斜襟及掩胸,采用多色面料,穿黑藍色寬筒褲,褲筒寬松,腰部可調節。這種褲裝適合勞作,現代還搭配鮮艷小皮包,便于存放小物品。
而蟳埔用蚵殼和海泥構建的閩南泉州特色建筑,起源于宋末元初,由非洲東海岸帶回的蚵殼建成,營造出獨特的海濱風光。新娘“挽面”,是一種古風俗,用線撥新娘額前及鬢角毛發,塑月牙眉。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九,蟳埔村民還會慶祝媽祖巡香,女性穿著華服、戴花,手持竹籃和彩燈,祈求豐收和平安,吸引眾多游客拍照打卡。
送邑飯也是蟳埔的傳統,產后第14天需向娘家和親友贈送邑飯,主要食材包括白米、糯米、紅米、料酒、雞蛋、蝦米和香菇,烹飪時米需煮至恰到好處。另外,蟳埔獨特婚俗“半夜出嫁”,新娘半夜至婆家,凌晨歸娘家,展示蕃漢婚俗融合。
(海都記者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