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在推進人才“港灣計劃”過程中,泉州除了政策優渥、待遇吸引、平臺搭建等“硬條件”打造,還把人才的價值感、歸屬感、獲得感等“軟環境”打造作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的重要參考值,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其中,積極推動41個市級“人才之家”建網連片、高效服務,構建有人文、有溫度、有品質的人才“社交圈”“服務圈”,著力打造人才有感的“專屬社區”,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泉州、奉獻祖國。
國華(泉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增強進行“裸眼3D展演”(吳宗寶 攝)
一段時間來,包括鯉城、惠安等在內的全市各地人才相關部門積極引導這些“人才之家”發揮“團結引領、搭建平臺、貼心服務”的陣地作用,以沙龍、研修等多種形式為產業人才提供全方位貼心服務,凝心聚力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鯉城 全方位打造“人才服務街區”
為激發用人主體活力和人才主體活力,夯實“人才之家”和“雙創平臺”服務陣地建設,推動創新創業人才交流合作、協同創新,11月26日晚,“人才引領 雙創驅動 筑夢鯉城”創新創業沙龍在泉府印象市級“人才之家”舉辦。
本次沙龍活動內容豐富,既有跨境電商等雙創平臺入駐企業成功案例分享,也有裸眼3D、VR以及聯網+社區等前沿創新項目展示。現場還進行了創新共享服務平臺、非遺+科技融合等熱門話題探討,為人才的服務訴求提供了暢通渠道,也為不同行業、領域的企業人才整合資源、對接項目、協同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碰撞交流出新的思維火花。
“‘人才之家’這個溫暖的家,為我們企業對接項目、整合資源提供了平臺,也暢通了人才交流的渠道。”市高層次人才邱勇表示,“特別是各種創新創業人才沙龍活動常態化的舉辦,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眼界,也拓寬了‘朋友圈’,在交流中碰撞出科技創新的火花,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為泉州、鯉城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科技創新,人才是核心。”鯉城區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通過整合“人才之家”的“項目路演+創業輔導+資本對接+平臺嫁接”資源功能,助力項目成果轉化。同時,依托人才之家定期策劃各類人才沙龍活動、提供優質服務、營造溫馨環境,打造便才服務窗口,努力向全市人才共享開放。截至目前,全區建成省級“人才驛站”示范站1個,市級“人才之家”3個。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中心城區文化、公共等資源密集優勢,串聯省、市、區級“人才之家”陣地,以點帶面推動人才服務網絡多維延伸,打造涵蓋公共服務、產業集聚、創業孵化、娛樂休閑的全方位“人才服務街區”。
惠安 筑起雕藝人才“生活港灣”
加快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創新能力,適應雕藝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現代雕藝人才隊伍迫在眉睫。近期,惠安縣舉辦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風險防控”主題沙龍,專家、領導、青年人才代表等40人參加。活動圍繞“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風險防控”主題展開交流,旨在促進企業間知識產權的交流與溝通,提高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更好保護產權人的利益,成為關鍵性的問題,知識產權制度應運而生。”市高層次人才、惠安縣玉石雕刻行業協會會長林庭芳表示,“非常感謝雕藝人才之家提供這么好的一個平臺,通過這次沙龍活動讓大家更進一步掌握了個人申請外觀專利和以企業申請外觀專利的區別、如何防控侵權等一系列知識。學習中,大家分享知識產權專業知識,探索如何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風險防控,收獲頗多。”
惠安縣青創基地總經理莊錦川說道,“長期以來,我們借助雕藝‘人才之家’,為廣大雕藝人才提供了創新交流的常態化平臺,促進人才提質增效,整合域內雕藝人才資源,切實把人才作用發揮、成果推進轉化落到實處,進一步深化產才融合,引領惠安雕藝產業轉型升級。”
惠安縣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惠安縣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多元化培養、精英化推進、常態化激勵“三化”并舉,打造一支技藝超群、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雕藝技能人才隊伍,引領雕藝產業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目前,惠安全縣雕藝產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超過10億美元,占全國同行業的80%。接下來,惠安將繼續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實施人才服務“溫馨工程”,優化“近悅遠來”人才生態,著力打造雕藝人才安心創作、舒心創業的暖心“生活港灣”。(記者吳宗寶 實習生林俊翔 通訊員黃穎 沈忠華 鄭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