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作為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核心項目之一,第十三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拉開序幕。來自海內外的41個南音社團攜手,為觀眾們奉上20場精彩的視聽藝術盛宴。
長期以來,泉州城鄉各地都有少年兒童跟著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學習南音。圖為2015年在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的楊氏文化館里拍攝的學習南音場景。 (陳起拓 攝)
南音,又稱“南曲”“弦管”等,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自晉唐以來由中原移民帶入泉州,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2006年,泉州南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泉州是南音的發祥地和富集區,這里南音傳承生生不息。長期以來,泉州城鄉各地,以至于海角漁村,山邊旮旯,都有民間自發組成的班社,吹拉彈唱,自娛自樂。南音還隨著泉州先民的遷徙延播至廈門、漳州及臺港澳和東南亞國家、地區。
從1990年開始,泉州市多個部門聯合開展南音進校園活動,編發了《泉州南音基礎教程》等教材,將南音曲譜“翻譯”成簡譜和五線譜,便于教學,并形成連續性、長效型、專業化的南音人才培養機制。
不僅如此,泉州師范學院還設立了全國首個南音本科專業和碩士點,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學各個層次普及開來。時至今日,泉州已連續舉辦28屆中小學南音比賽,有10多萬青少年在唱南音,使得這一古老音樂傳承千年不輟。
南音名角新秀輩出。“牡丹獎”是我國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曲藝專業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2012年,我市南音表演藝術家李白燕憑借在南音創新曲目《出塞和親》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成為福建省首位獲此殊榮的曲藝表演藝術家。2018年10月,泉州南音演員莊麗芬憑借南音《海絲航標頌》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作為一名“80后”青年演員,她僅用4年時間就包攬了牡丹獎“新人獎”和“表演獎”,成為我省目前唯一的二度“牡丹獎”獲得者,也是目前最年輕的牡丹獎得主。
近年來,泉州南音積極“走出去”和“請進來”,組織團組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赴西班牙、波蘭、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并與波蘭、韓國、日本等到訪的國外藝術團隊進行深度合作。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泉州師院南音學院等機構多次組團到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多所高校向師生介紹南音的價值,演唱演奏代表性曲目。
今年6月,由泉州市藝術館、市非遺保護中心申報的《泉州南音保護實踐案例》榮獲文旅部公布的“優秀保護實踐案例”。“未來,我們會繼續借鑒其他省市非遺項目的優秀保護措施,繼續開展南音傳承保護搶救研究、南音文化推廣等工作,推動南音的保護傳承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主任莊小波說。(記者許文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