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們常來陪伴老人感受社會溫暖
記者走訪社區照料中心、專業養老機構發現,有不少志愿者經常來關心陪伴老人,如東涂社區照料中心,經常有華僑大學、黎明大學等學校的志愿者前來,還有實驗中學、豐澤機關幼兒園等學校的小志愿者。
他們為老人帶來精彩的文藝演出,陪老人做益智游戲,聽老人傾訴家長里短,同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今年暑假,永春六中也組織學生志愿者,分批到岵山鎮敬老院看望失能老人。“與孩子聊天談心,老人們很開心。”郭麗麗說。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涉及傳統觀念制約、專業照料人員缺乏、家庭經濟負擔大、專業護理機構資源不足等問題,目前失能老人的護理難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完善。
受傳統觀念影響養老機構不受待見
“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認為,家庭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東西,受此影響,有不少市民覺得把父母送到養老機構是不孝順的行為。”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相關負責人分析說,因此,有“養兒防老”觀念、受傳統家庭觀念影響越深的老人,對養老機構的入住意愿越低。“另外,部分老人消費意識也不足。”他補充道。
采訪中,記者遇到多位來看望老人的親屬,他們透露,確實沒把入住養老機構的花費告訴老人,擔心老人“嫌貴”不愿意住。
東涂照料中心在中秋節舉辦博餅活動,住在這里的老人很開心。
聘請護工花費大部分家庭難負擔
對不少家庭而言,雇請護工的開銷大,負擔較重。有的家庭為了照顧失能老人,子女選擇辭去工作全職照料。
去年,78歲的方阿婆突發腦溢血,出院后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有人24小時陪護。“請一個住家保姆要四五千元,如果送到養老機構,每個月也要四千多元,可兒子兒媳每月才掙五六千元,所以他們選擇辭職在家照顧。”方阿婆的丈夫陳振說,他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無法陪護妻子,所幸退休金較高,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機構運營成本高投資回收周期長
“目前運營處于虧本狀態。”郭麗麗表示,敬老院的場地是政府提供,但裝修、設備、人員聘請都是由機構出資,“預計要10年才能收回成本。”
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獲悉,截至今年6月,全市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共2118所,各類養老床位合計達到4萬余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養老機構總床位比例達46%。
專業人員難招水平參差不齊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讓養老機構負責人頗為苦惱。“中心目前僅有1名護士,且是‘高薪聘請’來的。”王詩坤說,他們想招聘更多專業人員,卻很難招到。記者還了解到,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進城務工人員,有的年紀和機構里的老人差不多。
為了減輕特困失能老人負擔,做好特困老人的兜底保障工作,泉州市各級政府、部門先后出臺各項政策,如失能老人護理補貼政策等,讓特困失能老人多了一份護理保障。
特困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補助300元
2013年起,泉州市率先在全省將“特困且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每人每月300元政府購買服務護理補貼”列入市級為民辦實事項目。
2018年,特困(低保)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全面向“低保、失獨家庭中的重度失能老人”推行,并列入常態化工作。據悉,特困(低保)失能老人護理補助每人每月300元,其中市、縣分擔比例為1:4 。經各地摸底、調查、公示等程序,2018年,泉州市確定2534名特困失能老人名單,經研究,下達市級補助資金182.51萬元。今年,泉州市確定2207名特困失能老人名單,已下達市級補助資金160.85萬元。
建全省首個孵化基地搭建孵育與交流平臺
為吸引更多優秀養老服務組織及熱心養老服務的團體組織進入泉州養老服務行業,2018年8月,泉州市養老服務組織孵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福建省第一個養老服務組織孵化基地。
據悉,基地是由市政府批準、市民政局主辦、市級財政支持、委托專業第三方組織運營的養老服務組織孵化平臺,內設孵化區、成果展示、培訓室、綜合服務區等,旨在為養老服務組織提供一個全新的孵育平臺、交流平臺、信息平臺、服務平臺、資源平臺,成為政府鏈接養老服務組織的平臺和紐帶。目前,基地已入駐養老服務組織14家,促成入駐組織新增承運養老機構22家,培訓入駐組織管理層人才6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