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千里來安溪,社會和諧好安生,出門在外勤為本,而今也是尚卿人。”9日晚,安溪縣中部山鄉小鎮尚卿鄉,當地物流園區一處開闊堆場內,六位侗族姑娘唱響侗歌《新尚卿人》,開啟尚卿鄉青年讀書會第24期活動。
侗族,侗語里意為“被大山阻隔的人們”。從貴州大山到泉州大山,這股舞動他鄉的“侗”風,就此揭示追夢泉州的許多精彩。
第24期尚卿鄉青年讀書會由尚卿貴州老鄉會承辦
感恩第二故鄉 讀書會開成“表白會”
以“新尚卿人”為主題,這場特別的讀書會,由尚卿貴州老鄉會承辦。
侗歌熱場后,侗族節日服飾、侗族迎客敬酒禮俗、侗族刺繡非遺等一一展示。繼而,以貴州籍為主的創業青年們,動情分享“我與尚卿的故事”;來自尚卿鄉中小學、派出所、市場監督管理所等單位的負責人,逐一自我介紹,亮出積極主動的服務姿態。緊接著,以書為媒、以文會友,在場數百位新老尚卿人,共學傳導正能量的閩南俗語,閩南文化隨筆集《香火》被書友鄭重推薦給大家。最后,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把歷時90分鐘的整場讀書會引向高潮。
“尚卿是我的第二故鄉,有我奮斗的青春和說不完的感恩。”貴州青年袁再勇現場分享一度哽咽。與他懷有同樣心情,更多人用行動“表白”——
為展示民族風情,回家的老鄉捎來數十斤重的民族服飾;為表達謝意敬意,十來位侗族姑娘們工作之余加班加點,繡出了“新尚卿人”的刺繡匾額,“用于敬酒的特色米酒和牛角杯也是精心準備的”。
“泉州活力足,山里也有事業春。”作為本期活動召集人之一,貴州遵義青年代宏2000年來到尚卿。從務工到開店,再到辦加工點,如今他每年生意規模達數百萬元,并在這里娶妻、生娃、買房,安居樂業。
乘勢“藤”云而上 山鄉孕育百億產業
事實上,精彩并非天賦異稟,也是在“一窮二白”上寫就。
離泉州市區100公里,尚卿群山環抱,交通殊為不便,直到今天未通高速。轄區尤俊村,曾流傳“寧做尤俊牛、不做尤俊媳”。
改變從一條竹篾、一根藤條的產業化創作起步。上月20日,安溪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稱號,新名片與尚卿密切相關——
被稱之為產業鼻祖的陳清河,是安溪尚卿人。1972年,他創建“安溪尚卿竹編工藝廠”,開啟竹藤編產業化生產。由竹藤歷經藤鐵再到家居工藝,尚卿是產業發源地,也一直引領轉型升級。2018年,安溪藤鐵家居工藝產值150億元,尚卿占四成,達6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尚卿敏感追逐互聯網時代,帶來線下到線上的渠道戰大捷。無論是全國首批淘寶鎮還是淘寶村,尚卿鄉、灶美村都分別是“全省唯二、全市唯一”。如今,全鄉18個行政村,有7個淘寶村,尚卿因而被美譽為“藤云小鎮”。
“尚卿剛觸網時,我拿著30萬元代理費四處攬生意屢屢碰壁。現在許多企業主動上門給業務,不需要代理費。”灶美村委會主任李聯桂,家族生意正是與“藤云”尚卿同氣連枝的物流業。他家代理的8家物流公司,現在每天出柜30個集裝箱,“還只是尚卿約六成貨量”。
促進“新老”融合 青年讀書會探社會治理新路
發展的精彩,也倒逼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探索創新和“強基促穩”行動的生動實踐。
記者獲悉,上下游一條龍、線上線下全覆蓋,藤鐵家居工藝業讓4萬尚卿人致富,也吸引了1.2萬外來務工和創業人員。與許多年輕人大量外出的鄉鎮不同,因為產業的集聚和活力,尚卿人口中很大比重是青年。
“為凝聚青年、培養青年,同時讓青年熟悉產業、熱愛尚卿,鄉黨委政府想到了搭建青年讀書會這一平臺,讓大家的業余活動從看手機、喝酒、打牌中抽離出來,轉移到一起了解泉州文化、一起溝通交流讀后感,倡導更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尚卿鄉副鄉長章麗香介紹,去年7月啟動以來,連同這場“侗”風讀書會,尚卿鄉青年讀書會已舉辦24期。每一期采取輪值的方式,承辦方從機關走向社會,從尚卿人走向“新尚卿人”;每場次參加的也從十多人,增加到六十多人,“影響力、凝聚力越來越大”。
更多的收獲為參與者所談及。“能有機會給大家亮手藝,我很自豪。”在讀書會上展示西瓜雕刻作品“花開富貴尚卿鄉”的惠安創業青年蔡智勇說。而熱愛閱讀的尚卿本土青年企業家廖育貴,則為自己向大家推薦并贈送了喜歡的書籍開心不已。“活動中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尚卿越來越有家的感覺。”這是代宏的心聲。(記者 孫燦芬/文 通訊員 劉伯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