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城市——本土人口800多萬,外來務工及營商人員達200多萬人;
這里,也是福建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經過鐵心拼搏,至上世紀末,城市GDP總量躍居全省首位,并且20年來保持這一桂冠;
這里,是閩南文化發祥地,福建最大僑鄉,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這里,還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是全國罕見的世界非遺三大類項目全覆蓋的城市;
這里,寫就1700多年的發展史,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四大主要起點城市之一;
這里古稱刺桐,曾是10—14世紀世界商貿中心、“東方第一大港”,被譽為記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之一;
這里是中國品牌之都,擁有10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更是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本營;
這里也是中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國家級民營經濟綜改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到此調研,總結了“晉江經驗”,提出了縣域經濟發展方向。
這里,就是泉州!一個保持了完美傳統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更是一個創新創業創造力迸發的實力城市。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晉江保留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成為充滿閩南文化魅力的“城市會客廳”。 吳華明 劉益清 攝
七十年拼搏奮進,七十年碩果累累。9月5日,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泉州專場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吸引了中央、省、市和海外數十家媒體的聚焦。
泉州市委書記康濤作新聞發布,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永禮,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自強出席新聞發布會,三位市領導共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在新聞發布會上,康濤說,“海絲城市”“晉江經驗”“愛拼敢贏”是人們提起泉州時經常講到的3個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在中央、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小康富裕,從工業基礎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市,從“鄉鎮企業一枝花”到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從“南北一條街”到環灣城市格局,實現了歷史性的進步和變化。
康濤表示,泉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學常新、常講常新“晉江經驗”,落實好中央、省委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奮力作答“三個時代命題”,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泉州。
一根線織出一座城,改革開放以來,石獅崛起為亞洲最大服裝城。 劉益清 李榮鑫 攝
大力傳承,“晉江經驗”獲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泉州取得一系列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海內外泉州人團結拼搏、艱苦創業的結果。在這樣的奮斗歷程中,特別讓泉州干部群眾記憶猶新、振奮鼓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自總結提煉了“晉江經驗”。
世紀之交,是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時期,泉州人迎來了中國加入WTO的機遇,也面臨著“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當地企業家有了相當的積累,“創二代”也開始接棒,但怎樣繼續新一輪創業,引發了泉州人的再思考。
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分別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發表關于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的署名文章,總結“晉江經驗”,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晉江經驗”是對晉江發展的深刻總結,對改革開放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康濤表示,“晉江經驗”成為指導泉州不斷跨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17年來,泉州深入踐行“晉江經驗”,全市GDP增長了5倍,工業增加值增長了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出口都增長了10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堅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當家,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實現穩中有進、穩中蓄力。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長9.3%,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0.1%,億元企業數從1704家增加到2692家,制造業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