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滴 從無到有 勇于開拓
尋得百花園,博采百花蜜。蜜從哪里來?在商務局招商人員看來,這蜜,便是意向客商,便是優質項目。正如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玩笑話:“我們對待客商,就要像蜜蜂看見花朵,用我們的溫柔和細心‘粘’上去,讓客商深深地‘愛’上我們,留在我們身邊!”
今年上半年,市商務局先后制定出臺了外資攻堅年、招商季、招商月等一系列專項工作方案:實施“一把手”赴境外招商工程,推動市、縣主要領導率隊赴境外招商;制定出臺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方案,推動開發區精準招商,加快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
8月2日,市商務局牽頭主持在香港召開泉州市產業項目專場招商推介會,成功對接項目36個,投資總額183.66億元,擬利用外資113億元。這是泉州建市以來,在香港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招商活動。招商活動能夠順利舉辦,一支支來自泉州各縣(市區)的招商攻堅隊伍功不可沒,他們常年活躍在國內外人才、項目、資金密集的地方,時刻緊盯著好項目、大項目。
去年初,泉州市商務局了解到紅外熱成像專家楊金勇正在尋找項目落腳點,多年的經驗讓招商團隊意識到,這是一個頗具前景的產業項目,如果能成功簽約落地,將在電力、醫療、交通運輸領域為泉州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
“只要有一點希望的線索,我們都會找到相關的人員去跟他溝通。”抱著這個信念,招商團隊立即行動,一邊帶楊金勇四處考察,介紹泉州的政策利好;一邊積極和地方政府進行協調。
“一開始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從早到晚、大太陽底下,幾位政府工作人員不辭辛勞陪著我們到處轉。這種全身心服務的理念很打動我。”如今,楊金勇的泉州諾特威紅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立,后續落地工作也在有序進行。
羅馬從來都不是一天建成的。正是這種“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招商緊迫感,和蜜蜂般勇于擔當、勇往直前的精氣神,讓一個個好項目、大項目相繼落地泉州,為泉州這片熱土高質量趕超跨越的發展藍圖打下了底稿。
招商項目從無到有,消費環境則是從舊到新。
22年前,麥當勞初入泉州,吃慣了閩南菜的泉州人有了就餐的新選擇。14年前,沃爾瑪進駐泉州,喧鬧的菜市場外有了買菜的新環境。17年前,泉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387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3100億元,增長了8倍。
如果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過于抽象,散落在各個社區、街道的新型超市會讓人感受更為直觀。時至今日,物流配送和流通體系的完善讓生鮮、凈菜即時配送到家成為可能,也為繁忙的都市白領提供了烹飪健康三餐的條件。
去年9月,擁有30多萬會員的精品超市元初食品進駐泉州,“線上實時下單、3公里內配送到家”的便捷購物方式,解決了不少城市白領買菜做飯的痛點;去年底,永輝“超級物種”入駐中駿世界城,市民不僅可以買到種類多到讓你眼花繚亂的新鮮食材,還可以有御用廚師為你立刻烹飪;今年5月,新華都和淘鮮達合作推出的品牌“鄰聚菜場”開業……新零售業態紛紛落戶,全新的視覺識別系統不僅讓超市更好看、更整潔,其智慧零售科技也讓市民生鮮購物更加便利。
“小菜場、大民生”。2017年,泉州市商務局牽頭制定《泉州市中心市區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借力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傳統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并運用科技手段,解決食品溯源、智能電子支付等問題,實現了農貿市場的整體轉型升級。如今的農貿市場,再也不是過去“臟亂差”的代名詞,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布局合理、清潔衛生、安全有序、配套完善的消費新環境。
餐風飲露,采花釀蜜;一點一滴,聚沙成塔。幾十年來,與商務有關的一切便利和成就,悄無聲息地在泉州人和泉州企業中慢慢累積,越壘越高。
一呼百應 凝心聚力 抱團發展
離開了群體的蜜蜂,永遠釀不出花蜜,只有抱團協作方能成就強勢蜂群。專業市場、產業園、生態圈……進入精細化分工的后工業時代,泉州創業者們更加懂得協作的重要。
專業市場曾經是泉州商貿業的一張名片。石獅服裝城、中國鞋都、閩南建材市場、惠安石雕城、安溪茶都……這些專業市場在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泉州依托當地傳統制造業和特色產業,相繼建立起了一批與產業相配套的專業市場,將千家萬戶的中小企業集聚起來,抱團發展,推動產能規模快速累積。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200億元。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電子商務交易模式蓬勃發展。泉州市積極引導專業市場適應轉型升級需要,為傳統制造業化解過剩產能和突圍轉型提供了更多推力。與專業市場相得益彰的還有25個電商產業園區和生態圈。
位于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運營中心6樓的會議室,關于跨境電商運營推廣、物流優化、跨境支付、人才招聘等各種業務培訓和行業交流,這里幾乎天天都有。
早在六七年前,圍繞泉州市區東海大街、濱城大街、鴻利達大街、格聯通街及其銜接區域內,跨境電商創業者已自發聚集。據不完全統計,到2017年,在這大約2.8平方公里區域內,聚集了3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成功孕育數家億元級跨境電商龍頭企業;區域內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15億元,占泉州中心市區跨境電商交易總量約30%;快遞業務量超2000萬件,占泉州市區總量約70%。
“為何不把這些單打獨斗的跨境電商企業集中起來?物流、培訓成本更省,資源、信息還能互通。”業界對此呼聲很高。在泉州市商務局的主動布局和推動下,2018年2月,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正式開園。以集體形象對外的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包括創業孵化區、核心示范區兩大片區,并設計生態圈運營服務中心、跨境電商人才培訓中心、產品供應鏈中心、物流倉儲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大數據信息中心六大功能中心。
一年多時間里,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從密集的傳統舊廠區搖身一變,成為電商創新創業的高地,并引來了全球優秀服務商的關注和進駐。目前,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已集聚跨境電商企業458家,僅今年上半年,生態圈內銷售額超18億元,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11家。
抱團的氛圍不僅彌漫于跨境電商行業,泉州農村電商領域同樣形成了聚集效應。
32年前,少年丁世忠背著600雙鞋子獨自一人到北京推銷,商業的連接遙遠且微弱。6年前,安溪縣尚卿鄉灶美村的村民們在家里輕點鼠標,便向全國網民賣出了1000多萬元的貨物。
正是在那一年,灶美村成為泉州第一個淘寶村。阿里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泉州淘寶村已經達到205個,占全省64.5%;淘寶鎮達到54個,占全省50.9%。
當電商這趟“高速列車”行駛在廣袤的鄉村上,一切都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2017年6月,辭去教師工作的陳小娟回到老家泉港峰尾鎮郭厝村,成為一名村淘“小二”。她的服務站貨柜陳列物品極少,卻在與兩家傳統超市的競爭中活了下來,且月純收入過萬元。原來,村里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委托她網購,服務村民數量超千人。如今,像這樣的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遍布德化、泉港、南安、安溪。目前泉州已建成淘寶鎮級服務站22個、村級服務站134個。
位于安溪大山里的龍涓扶貧培訓創業中心,則是采用“互聯網+平臺+扶貧”戰略,通過電商技能培訓、人才引進、簽約包銷等形式,將農戶們組織發動起來。中心為全縣8個鄉鎮520余人次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與20多戶貧困戶家庭簽約家禽養殖合作社負責包銷活動,全年累計為貧困戶創收17萬余元。
行走在各個偏遠村落的電商人,正如無私奉獻的蜜蜂,把學到的電商知識儲備起來,待到他人需要時再傾囊相授。也正是因為如此,泉州農村電商新平臺、新模式不斷涌現,磁場效應、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泉州農村網絡零售店鋪數約6.9萬家,占全省的43%,帶動就業超16.5萬人,撐起了福建省農村電商的半邊天。
一心一意 求真務實 辛勤勞作
“睡不著”的泉州,不落幕的“光明之城”,不僅企業家和創業者很“拼”,商務工作者同樣很“拼”。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穩定企業生產經營,今年以來,泉州商務局牽頭密集出臺了促進外經貿穩定發展、電子商務、“菜籃子”工程建設等9份商務促進政策。持續推動穩外資、穩外貿、大招商、促消費等6個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一線工作法”,市縣兩級商務部門累計走訪調研企業超過2000家,“一對一”幫助企業解決訴求131件,積極爭取并下達惠企資金近2億元。
3月底的德化正迎來春光初現的好時節,但開元瓷業負責人蘇恒無暇欣賞眼前的風景,而是急著想辦法如何應訴。“我們出口歐盟的日用陶瓷占公司占到30%,如果關稅提高20個點,歐盟市場就不用做了。” 蘇恒心急如焚。2019年3月2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陶瓷餐具產品發起反規避調查。查實有規避行為的企業,原獲得的17.9%優惠稅率將被提高至36.1%。德化5家陶瓷企業被列入涉案名單,開元瓷業便是其中之一。應訴企業15日內要向歐盟登記,若不是市商務局第一時間通知,企業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列入名單。
隨后,泉州市商務局第一時間聯系泉州涉外法律服務律師顧問團,帶領資深律師深入企業,進行長達數天的駐地調研和“一對一”應對指導,同時又組織近100家德化日用陶瓷企業開展涉外法律培訓,輔導企業提前自查自糾。
這些年,正是在市縣兩級商務部門的鼓勵和幫助下,德化陶瓷企業形成了主動抗辯的良好氛圍,幾乎是發生一例應訴一例,且勝訴率非常高。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改革服務企業,穩定保障民生。
2018年12月底,全市豬肉價格僅十余天就上漲了80%,而我市生豬自給率不足,嚴重影響群眾春節“菜籃子”供應。為保障居民生豬消費正常供應,市商務局先后赴龍巖、漳州等地偏遠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大型屠宰企業進行對接。2019年1月12日,泉州開始從龍巖“點對點、批批檢”調入生豬,補充本市肉品供應。當泉州市民再次買到平價、安全放心的豬肉時,商務工作人員已連續作戰了19天。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2018年6月30日,從這一天開始,來泉投資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再也不用提交繁雜的手續,網上就能辦理工商登記和商務備案手續,整個過程實現無紙化、零見面、零收費,申請者也不用再跑兩個部門。
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還只是商務部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亮點工作之一。這些年,泉州市商務局堅持“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服務宗旨,不斷打造優質商務窗口品牌形象,為商務企業營造了更透明寬松的投資營商環境。一系列商務審批改革舉措,使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大眾創業熱情持續高漲。
成績屬于過去,行動創造未來。盡管外部風雨交加,內心堅定如蜜蜂的每一位商務工作者,依然在勤勞地奔走采擷。
在泉州市商務局局長丁峰看來,政府退居幕后打好“組合拳”,激發企業創新、轉型活力,企業才能心無旁騖地沖在一線干事業;政府也要做好服務者,走進田間地頭、市場菜場,了解民生需求,保障民生消費。泉州有蜜蜂一樣開拓奮進的創業者,也有蜜蜂一樣勤勞務實的商務工作者,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底氣實現商務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記者 劉倩 通訊員 林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