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安全不容忽視 資深騎友現身提醒
泉州網9月14日訊 昨天上午7點多,在清源山齊云路上,一名六旬老人在自行車騎行中與小車相撞,最后不治身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將騎行作為休閑鍛煉的方式,但不少人卻忽視騎行當中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導致意外事故。為此,記者采訪自行車資深騎友,了解騎行當中應當注意的安全常識。
騎車男子倒在地上(網友供圖)
齊云路彎道急坡多,需小心行駛。圖為事發路段。
事故 下坡彎道出車禍 騎行者不幸身亡
昨日上午,有讀者向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在清源山齊云路上,一名騎行男子躺在路上,血流不止。在事故現場,路面上留有一攤血跡、一雙運動鞋,轎車后視鏡碎片等。事故發生在下坡彎道上。
記者了解到,該事故發生在早上7點多,小車從清源山下往山上行駛,騎行男子從山上往山下騎行,在一處下坡彎道上,發生碰撞。騎行男子隨后被送到醫院,醫護人員雖全力搶救可惜回天乏術,男子不幸身亡。但該說法并未得到交警部門的印證。據介紹,男子為晉江人,今年60歲。目前,事故原因,交警部門正在調查。
一名未穿戴任何護具的騎行者從山上騎車下來
一名騎手單手握車把邊騎行邊接電話
走訪 山路彎道急坡多 有人邊騎車邊打電話
齊云路是一條環山路,經常有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在此休閑鍛煉。但這里彎道急坡多,過往機動車多且車速較快,此前已有多名騎行者在這條路上遭遇車禍。昨日下午5點多,記者驅車前往齊云路,在路旁觀察了一個多小時,發現騎行者相較于往常較少,但不少騎手沒有穿戴好完整保護裝備,有的甚至邊騎車邊打電話。
下午5點40分左右,記者沿著齊云路上清源山。途中,記者看到一名騎手騎一輛山地車,頭上戴著一個騎行頭盔,左手控制車把,右手正拿著手機在接打電話。由于該路段為下坡,山地車的速度也比較快,從山下上來的小車速度也很快,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會相撞。下午6點20分左右,在齊云路山門附近,一名男子騎著山地車,從山上往山下騎行,身上沒有穿騎行服,也沒有戴騎行頭盔,整個儼然是個“肉包鐵”。
市民王先生經常在齊云路上跑步,他告訴記者,在齊云路騎行的騎手很多,而且很多人都沒有做好保護措施,非常危險。齊云路路況較復雜,騎行愛好者如果要休閑鍛煉,要盡量選擇安全的路段。
提醒 安全問題最重要 多個方面要注意
小車與自行車相撞,導致自行車騎手當場死亡的事故并不少見。8月20日,在晉江陳埭鞋都路中山醫院往泉州方向200米處,一輛自行車與一輛小車發生碰撞,導致騎自行車的男子當場死亡。那么,在騎行過程中,騎手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記者采訪了自行車資深騎友王阿迪,請他為騎友們做個安全提醒。
王阿迪介紹,騎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如何確保安全呢?第一,騎行時要保障人的安全,就要穿戴好各種裝備,如騎行頭盔、騎車眼鏡、單車專用騎行服、騎行手套和騎行鞋。除此以外,騎車時常用的護具還有護膝、護踝、護肘和護腕,這些可以防止行車中發生扭傷、挫傷等傷害。如果把騎車當作運動來做,那么這些保護器具一定要配全。其中,在騎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佩戴騎行頭盔,它能有效降低摔下車時發生腦震蕩的幾率。“之前也有朋友在騎行時不慎摔倒,腦袋撞到路上,幸好有佩戴騎行頭盔,不然會受傷嚴重。”王阿迪說。
第二,在騎行前,要做好車輛的檢查工作,對車輛進行檢查和保養,檢查剎車是否靈活,是否需要潤滑,鏈條、剎車片、齒盤的磨損情況等,必要時,可以到專賣店進行專業維護和保養。每次出行都要隨身攜帶工具包,里面要有常用工具、備用鏈條、內胎。長途騎行,要帶個大點的水壺,防止兩段路間找不到加水的地方。
第三,在騎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要以身犯險。騎行過程中,務必要雙手握把,手指輕觸剎車(油碟車禁止多指剎車)。切勿在騎行中雙手或單手脫把,騎行中禁止有整理衣服、撩頭發、扶眼鏡、摘戴耳機、使用電話、看地圖、扯褲子等有損于生命安全的動作,如有以上需求,要靠邊停車后進行。禁止單手捏剎車,以免出現臉剎、漂移等高危事故。剎車時,禁止站立,屁股必須靠緊坐墊后部,以免前空翻。變道時,要左右觀察身后路況再進行。遵守交通規則,不走機動車道、不闖紅燈、不逆行。夜騎時,要保證讓別人能清楚看到你的燈光配置。
目前,青藏線等長途騎行活動比較流行,但這種線路對騎手的身體素質和技術要求比較高,最好結隊同行。建議騎手在出行前要對自己的體力和技術作出公正的評估,并告訴同行的騎友,一起分析行程,作出合理規劃,同時要配備治療高原反應的藥物等。年齡大的騎手切記要事先檢查好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逞強。另外,可購買一個監測心率的設備,一旦發現心率不正常,立即做好休整,不要逞強上路,以免發生意外。(記者 黃楓 林勁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