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至,萬物生。近日,惠安縣走馬埭耕地里應時奏響春耕備耕“進行曲”。
6日,記者來到位于惠安縣走馬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坤德農場。該農場集農業生產、科研、培訓、社會化服務功能于一體,是泉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到訪時,工人們正用谷耙將浸種完畢的“海水稻”種子在地上推平、晾干。負責人何志陽告訴記者,新一年的播種育秧工作于當天下午正式啟動。
鹽堿地上起“糧倉”
捧起一把種子,形態細長,外皮紫紅,部分已有破胸跡象。
“這是‘廣紅3號’,屬于紅米系列。”何志陽介紹,今年是坤德農場開展規模化種植“海水稻”的第三年,“廣紅3號”為主要種植品種。
“‘海水稻’不是種在海水里的水稻,而是一種能夠種植在鹽堿地里的水稻品種。”惠安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技術站農藝師莊陽春向記者強調,耐鹽堿水稻能夠在鹽(堿)濃度0.3%以上的鹽堿地生長且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是向鹽堿地要糧食的關鍵一招。
地里長不出莊稼,一度是何志陽的心病。坤德農場在許厝村、許埭村的千余畝耕地,大多是填海造田的產物,鹽堿程度高,作物產量少。
2022年,他來到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尋求幫助。“從那時起,我們開始指導坤德農場引進部分耐鹽堿水稻品種,進行小規模試種。”莊陽春介紹,經過前期大量勘察研究,他們于2023年為農場引進了“袁兩優1號”“南桂占”“廣紅3號”三個品種,建立示范基地,進行大規模種植。
這是泉州市真正意義上首次引種“海水稻”。當年9月,300多畝耐鹽堿水稻喜獲豐收,平均畝產濕重均達450多公斤。其中“廣紅3號”實測濕重每畝可達645.67公斤,比普通品種產量多一到兩倍。目前,已確定“南桂占”和“廣紅3號”為主要種植品種。
長不出莊稼的鹽堿地如今已是“兩稻一菜”的“糧倉”。何志陽告訴記者,除了可觀的產量外,耐鹽堿水稻的種植還改善了土地的鹽堿度,為西藍花等經濟作物提供了更適宜的種植條件。2024年,許厝村種植耐鹽堿水稻的面積擴大至800多畝。農場的另一位負責人柳毓紅表示,今年將延續這一規模。
這片土地上關于耐鹽堿水稻的探索也仍在延續。每年,農業專家都會從天南海北搜羅來200多種水稻,試種在何志陽提供的10畝試驗田上,以求篩選發現更多具有耐鹽堿性的水稻。
“這是引種過程中最困難的環節,有時忙碌一年,也未必能篩選出合適的品種。”盡管如此,莊陽春仍滿懷期待地告訴記者,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惠安縣的旱地上選育出了“泉珍12號”,成為近兩年省內早稻主導品種和早稻主栽品種。
鹽堿地中大有文章,糧食安全匹夫有責。“只要中國的糧食安全還面臨挑戰,我們這個工作就不會斷。”何志陽希望借助更多科技的力量增效增收,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農業事業。
記者了解到,坤德農場的耐鹽堿水稻種植規模居全省前列,已吸引省內多地組織相關人員前去交流學習。
“豪華別墅”育秧苗
今年,坤德農場的種子即將獲得一張“25天豪華別墅體驗卡”。
采訪過程中,記者碰上了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科技特派員何惠彬及其團隊成員。他指向兩臺高大的設備,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參與研發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育秧(苗)裝備,預計在月底投用。”
育秧在即,設備正抓緊組裝。有別于其他育秧設備,這套設備串聯起選種、浸種、播種、暗化催芽和育秧等多道工序。其中,自動碼垛設備、自動擺盤設備及智能控制獨立環境立體循環種植床都是由我省自主研發制造的首臺設備。
從供盤、鋪土、澆水、播種、覆土、疊盤、碼垛,再到擺盤至智能控制獨立環境立體循環種植床,一套流程下來,僅2人就可輕松培育出滿足150畝地使用的秧苗。智能控制的獨立環境,則能在確保根旺苗壯、出秧整齊的同時,最小化能耗。
開辦農場前,何志陽從事的就是農機服務,如今坤德農場還與惠安縣供銷社在輞川鎮合作設立了全縣首個“農耕保姆”服務站,為中小農戶提供從種到收、從技術服務到農產品收購的全程保姆式服務。
“有沒有辦法,在我擺上育秧盤后,就能在家里休息到插秧的時候?”何志陽因此“盯”上了科特派,隨之何惠彬帶著四五個團隊成員來到農場,開始了“頭腦風暴”,并最終研發出這套設備。
“這套設備貼合本地需求,價格親民,并填補了福建省農機裝備制造在這部分的空白。”何惠彬告訴記者,目前,省內運作的立體循環運動式育秧設備多是從省外引進,購入價格和異地維護等因素推高了成本,自行研發的這套設備可以極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并可以依托坤德農場開展的農機設備社會化服務,輻射周邊農戶及農場降本增效。
設備使用成本降低,還可以提升農戶購入應用的積極性,加快省內農業機械化進程,并從需求側推動我省農機設備制造。據介紹,完成水稻育秧后,這套設備還可以應用于葉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培育。
“投用后,播種育秧過程將事半功倍。25天的育秧周期中,我只需要一臺電腦,就能查看秧苗的實時情況,精準調控濕度溫度等參數,讓秧苗時刻處于最佳的生長狀態。”何志陽高興地說,這套設備的出現,極大地消除了農民的痛點、堵點。
2024年,惠安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94%,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13.8萬畝。記者了解到,一個月后,坤德農場的農田上,還將有無人駕駛插秧機、農用無人機等更多田間“黑科技”陸續亮相,大顯身手。
?。ㄒ娏曈浾?莊釗瀅 通訊員 肖曉玲 游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