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7日訊 2014年,安溪茶葉電商交易量逐年攀升,交易額超20億元,突破2013年15億元的交易紀錄,由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榜單,穩居全國茶葉電商頭把交椅。
從當年的QQ賣茶,第一次借助網絡把安溪鐵觀音推向五湖四海,到而后的購物網站常年穩居頭把交椅,而今安溪茶商、茶農又借著微信的“東風”玩轉起茶葉微商,不僅玩出了門道,還玩出了規模效益。
微信茶掌柜,活得像個詩人
一部手機就能月入萬元
“你見過安溪茶苗嗎?”茶苗無性繁殖,保護純種基因不退化、不變種,使每一杯茶都有“祖母”氣息……這是安溪感德微商陳銀桂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一條鏈接。
說陳銀桂是茶葉微商,更像“茶家芳鄰”。進入她的微信朋友圈,便可享受茶生活。茶葉上市時節,陳銀桂會把從采茶到成品包裝每一個環節,拍攝成小視頻,實時上傳分享到朋友圈,讓好友們知道一泡好茶的“前世今生”。
陳銀桂還喜歡帶領好友們“眼睛暢游茶園”。“天空是藍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空氣清新任由呼吸,這就是我的家鄉,中國茶葉第一鎮,感德。”清麗語言下,配以唯美茶園風光圖:梯田茶山層層疊疊,一派翠綠,山巒像是鋪上厚厚綠絨毯……
陳銀桂說,“微信是朋友圈,也是商業圈,溝通、分享才能獲得價值。”正是秉持清晰經營理念,微商齡僅3年的她,每個月憑著一部手機,就能月入萬元以上。而像她一樣的女性微商,不在少數。
22歲那年,章秋蘭第一次“觸網”——做起“QQ賣茶”發展到“微信賣茶”,做得如魚得水,如今,穩定客戶已達數百名,遍及全國各地。“真誠、品質是我最好的市場通行證!”她說,早在“QQ賣茶”時,她就領略到新興茶葉銷售模式帶來的紅利,“前提是你必須把品質和服務做到位”。
網絡“說茶”,讓茶友愛上安溪茶
安溪茶農抱團進入“微”時代
家住華地村的吳燕霞最喜歡和微信好友們分享“茶生活”,也正是緣于對鐵觀音的摯愛與呵護,吳燕霞在微信平臺賣茶時還扮演另一重要身份——說茶,為茶客們答疑解惑。
愛茶,識茶,說茶,賣茶,環環緊扣,讓吳燕霞的微商事業順風順水,荷包月入萬余元是常有的事。在感德,乘著“互聯網+”大潮,茶農們紛紛觸網依托微信平臺做起微商。
2014年,感德鎮全鎮微商從業人數達1萬人以上,女性從業者比例達70%,不少夫妻檔創下年營業額數百萬元業績。物流方面統計,僅從感德發貨的茶葉全年營收超2億元,微商成為感德茶農創業增收新引擎。
“‘互聯網+茶農’是‘互聯網+’延伸到農村神經末梢的最好表現。”感德鎮鎮長陳志明說。不過,在看待微商發展上,陳志明顯得尤為理性且謹慎。如何避免茶葉微商陷入“QQ賣茶”、茶葉電商低價售茶等泥沼,感德鎮政府及微商們已行動起來。
安溪首個微商協會在感德成立
微信茶葉也能可追溯,放心買
日前,安溪縣感德鎮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微商協會,整合起當地80名個體微商資源,并在民政局備案。
感德微商協會負責人李榮鋒介紹,協會成立后,每一名微商協會會員,都將被逐一編上會員號碼,該號碼將被作為微商交易的通行證,印制于茶葉外包裝箱上。協會會員還將享有使用“中國茶葉第一鎮”集體商標權利。
作為協會背后強有力支撐,感德鎮政府也舉措頻頻。陳志明介紹,鎮政府正聯手工商、質監等各職能部門擬建立門戶網站,將感德微商協會各會員相關信息上傳,消費者可根據消費信息到網站上進行查詢、投訴,從而實現交易“可追溯”,以此倒逼協會會員自覺自律;同時,微商協會根據網站反饋回的信息,將根據規章制度進行相應處罰與制約,并再次將結果公布于網站,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陳志明介紹,未來,感德鎮還將以微商協會的名義邀請相關專業涉茶人士對微商們進行茶葉知識培訓。下一步,政府將協助協會開通“感德微商”微信公眾號,助推協會學習歐美國家奢侈品文化打造模式,對每一個會員擁有的茶園進行二維碼設置,將“種、管、采、制”全景展示,“借‘互聯網+’東風,讓‘中國茶葉第一鎮’感德贏在‘微’時代!”(海都記者 趙晶 通訊員 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