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日訊 “民齊者強。”這兩年,茶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局面,安溪茶商再度攥起拳頭、握緊五指,抱團發展,用創新模式,由行業協會牽頭,百家茶商共同開創了“行好韻”“閩老鐵”兩個品牌,并在福州和鄭州兩地率先開跑,引起巨大反響。
每款“國標茶”都有合格檢驗證書
單打獨斗的時代已過去
倆“公共品牌”為鐵觀音而生
近幾年,受經濟大環境等因素影響,茶葉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鐵觀音茶企、茶葉協會乃至安溪縣政府都在默默努力,嘗試用全新的模式來推廣鐵觀音。
2015年6月20日,百家在榕安溪茶商,在安溪茶葉協會福州分會的支持下,抱團打造安溪鐵觀音首個公共品牌——“行好韻”。該品牌已經連續兩年參與“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還力推安溪鐵觀音傳統好茶,主動冠名茶王賽,甚至到山東舉辦“行好韻文化節”。
如今,“行好韻”發展勢頭日益凸顯,已有200多家茶企成為“行好韻”的聯盟商家,覆蓋北京、山西、山東、河南、天津、黑龍江、廣東、甘肅、吉林等全國各地。
今年,陳香型鐵觀音國家標準剛剛頒布,鑒于市場認知度還不足,茶商自建品牌難度較大,不如大家“抱團”發展,合力打造公共品牌,提升陳香型鐵觀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安溪縣政府和茶葉協會的支持下,又一安溪鐵觀音公共品牌“閩老鐵”誕生。
6月18日,“閩老鐵”首發陣容到河南鄭州“覓知音”,在安溪茶葉協會河南分會的幫助下,打響“老鐵”在全國茶市推廣的第一炮,為陳年鐵觀音收獲美譽無數。
依托協會,抱團創品牌
集體智慧再振安溪鐵觀音雄風
多年來,安溪15萬營銷大軍奮戰中國茶市,才有了“無鐵不成店,無安不成市”的美譽,還在各地都設有安溪茶葉協會分會。時至今日,安溪鐵觀音已然是中國茶產業的一面風向標。
古老諺語有云:“人心齊,泰山移。”安溪縣茶葉協會聯合百家茶企推廣“國標茶”,旨在集合眾人之力,整合行業資源和宣傳渠道,再通過統一的傳播運作手段,使“行好韻”和“閩老鐵”兩個公共品牌在短時間內迅速走紅,重振安溪鐵觀音的市場影響力,無疑是一種創新嘗試。
作為經濟學家,省社科院副院長、省社科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李鴻階從宏觀角度,為安溪縣茶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安溪茶產業正在進行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產業成本,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有品牌才能占據廣闊市場,以協會平臺抱團成立公共品牌,就是安溪茶產業順應時代趨勢最好的成績單。”
業內人士分析,“公共品牌”的概念與“區域公共品牌”并不一樣。如“安溪鐵觀音”就屬于后者,品牌價值達到1401.38億元,列國家質檢總局認定地理標志茶葉品牌價值全國第一。而“行好韻”和“閩老鐵”這樣的“公平品牌”則屬于由廣大茶商聯盟,合資、合作的創新性茶企業,這種創新模式既可以打造一個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還可以省去茶商自創品牌的費用和精力,降低茶商自建品牌的經營風險。最重要的是公司統一種植、生產、精加工的茶葉,其產品品質和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香”齊放,推崇傳統
親民國標茶,讓茶客重識鐵觀音
既然作為安溪鐵觀音的“公共品牌”,如同一張門面,“行好韻”和“閩老鐵”主打的定位都是國標茶、傳統茶、健康茶的定位。
“行好韻”從去年到今年共推出7款清香和濃香的安溪鐵觀音,最高一份為799元,最低的則僅需99元每份。每一份產品都有一個可查詢的標識碼,每一批產品都有檢測報告,給消費者看得見的安全。“閩老鐵”則一共推出4款陳香型鐵觀音,經由檢驗檢疫部門檢測全部合格。
據了解,兩個品牌的茶葉皆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包裝環保簡約,售價親民,讓高品質安溪好茶的價格不再高高在上,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多元的口感選擇。
行好韻相關負責人蘇龍海告訴記者,這幾年,安溪鐵觀音行業面臨的誤解太多了,希望能夠通過“公共品牌”的樹立,做一些讓老百姓喝得起的親民“國標茶”,讓消費者重新認識鐵觀音,還原精品鐵觀音最正宗韻味。(海都記者 趙晶 通訊員 蘇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