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好時節,開茶正當時。20日,在西坪鎮堯山村南軒的開茶季現場,機器人、機器狗、第六代“5G+”智能化茶葉生產線、液氮保鮮技術、烏龍茶智能加工廠……一項項“硬核”科技賺足茶人眼球。這場以“茶科技”為主角的盛會,從茶園到車間,從生產到健康研究,全方位展現安溪茶產業的智慧革新。
機器人與觀眾握手互動
馱著微型茶簍,穿梭于人群,外觀憨態可掬……一來到現場,這款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隊、安溪茶校及縣人工智能協會聯合研發的機器狗,瞬間成為全場焦點。該項目負責人柯建陽介紹,“目前第一代機器狗已實現茶園物料運輸,未來將具備巡檢功能,能夠深入茶園,自主判斷茶樹生長狀態、精準實施水肥管理的能力。”
現場,同樣由該團隊研發改造的采茶機器人,化身“茶大師”,靈活擺動銀灰色的手臂,并不時俯身與觀眾握手互動,引得眾多茶人陣陣掌聲,大家紛紛拿出手機,定格精彩瞬間。
在當天舉行簽約儀式上,柯建陽介紹,采茶機器人借助宇樹機器人的先進技術,加入北斗高精度定位與AI算法,可精準識別茶樹生長狀態,未來將實現毫米級精度采摘,破解傳統茶園人力依賴高、效率低的難題。團隊計劃在秋茶季啟動實地試驗,同步推進博士工作站落地,加速技術轉化。
科技賦能的沖擊波不僅限于田間,在茶科技展示現場,多項重磅科技也相繼發布。
在制茶環節,八馬茶業發布第六代“5G+”智能化茶葉生產線應用。這套集成物聯網技術的系統,從鮮葉投入后,到搖青再到烘焙,可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每道工序參數實時監測,生產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20倍,良品率超99.5%。
由福建農科院開發建設的烏龍茶智能加工廠,同樣科技感滿滿。該智能加工深度融合應用物聯網、自動控制、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系統性重構烏龍茶“智能化”加工全流程,實現烏龍茶全程自動化生產,單廠年產能可達3000噸,相當于傳統作坊的10倍規模。
在物流環節,由日春茶業帶來的充液氮茶葉保鮮技術,引發眾多茶人熱捧。該項技術采用先進的液氮保鮮設備,使茶葉迅速降至低溫狀態,實現快速保鮮,并在低溫環境中完成包裝與儲存。該技術已成功投用,實現以科技手段,鎖住鐵觀音“鮮爽味”,破解高端茶葉的存儲保鮮難題。
科技不僅賦能生產,也讓安溪鐵觀音的健康價值“有據可依”。浙江大學團隊發布歷時三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安溪鐵觀音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顯著功效。該研究為安溪鐵觀音的健康功效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也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和干預開辟了新的途徑。
從茶園里的北斗導航到車間中的數字孿生,從全程自動化生產到健康功效,活動現場的每個科技觸點都在訴說著安溪茶產業的轉型密碼。如今,傳統的鐵觀音故鄉,正用一場“科技秀”宣告:這里不僅有傳承千年的制茶匠心,更有駛向未來的智能引擎。(記者黃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