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在安溪縣龍涓鄉內灶村茶葉聯合社的茶山,茶農們正忙著采摘秋茶。
遇到好茶,茶商們你爭我奪。
鐵觀音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二至三葉,一般是三葉一心,俗稱“中開面”。
秋日的安溪茶山上到處是勤勞的身影
手工包揉茶葉
將毛茶挑揀去梗
茶農陳朝財在炒茶,俗稱“殺青”。
豐收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寒露前后,正是安溪鐵觀音秋茶采摘加工的旺季。漫山遍野一片綠意,山上山下、房前屋后全是茶農忙碌的身影。今年入秋以來,天公作美,對于茶農們來說,這是近五年來難得的秋茶采摘制作好天氣,也是出好茶的好時節。茶鄉處處香氣四溢。相比春茶和夏茶,秋天降水少,氣候適宜,在茶葉的長成、采摘和制作過程中,能最大程度保持茶葉的香氣,因此,秋茶質量為一年中最佳,出好茶的概率最高。
記者在安溪龍涓、虎邱等茶葉產區看到,市場上車水馬龍,來自各地的茶商絡繹不絕。遇上茶葉的好年景,茶農們再忙也開心。他們一邊制作茶葉,一邊信心滿滿地介紹,跟往年相比,今年的茶葉質量大幅提升。茶湯金黃明亮,香氣高,滋味醇,音韻明,回甘好,是本季鐵觀音品質的普遍特征。除了天氣原因,更是得益于茶農制定分期分批采制計劃,推行精致化修剪、肥水調節、適當嫩采等技術措施,雖然采制期較常年延長了5天左右,但是出好茶的幾率更高了。除此之外,茶農們還實行伏季休茶,這也讓茶樹長勢愈加健壯。
如今,重搖青重發酵的傳統制茶理念,逐步成為茶農茶商的共識。回歸傳統工藝的茶農們,在種茶、制茶、賣茶等各個流程都更具匠心。以采茶為例,分工可謂相當精細,形成了茶葉采摘專業隊、茶葉集中初制專業隊、茶葉包揉專業隊等專業化服務隊伍,并依托茶葉初制集中加工點、茶葉專業合作社,通過鐵觀音大師、名匠的帶動,將茶葉采摘細化再細化,既解決了勞動力季節性短缺問題,又起到了很好的技術傳幫帶作用。
受到去年超強臺風“莫蘭蒂”影響,今年安溪全縣的秋茶產量預計達1.75萬噸,與往年相比有所減少,但是茶葉質量整體提高,價格穩中有升,銷路則更為通暢。安溪各個鄉鎮的茶葉合作社收購起始價均比去年上升30%左右。好茶不愁賣,茶農們喜上眉梢。以龍涓內灶茶葉聯合社為例,今年至今上繳稅收超過150萬元,舉源毛茶批發價格保持在每斤150元以上,龍涓南崎等產茶名村毛茶批發價保持在200元以上。(張九強蔡紫旻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