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5日訊(通訊員 許穎 云霄融媒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初夏時節,放眼云霄大地,一場“解題式”民生實踐正在火熱推進中。自福建省紀委監委掛鉤幫扶云霄以來,一樁樁、一件件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工作更加可及可感。
監督探頭架到田間地頭,干部身影常駐項目現場,拆舊拓新打開發展天地,省級醫療資源攀山越海來到基層一線……
歷經三載春秋,云霄民生“幸福方程式”不斷升級。
文明星火燎原處 阡陌巷暖漾新顏
自云霄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街坊們的家常話里透著真切的變化。巷子口便利店的老張豎起大拇指說道:“以前亂停車堵門,現在劃了停車位,生意都好做不少啰!”寶城社區張阿姨指著新修建的“口袋公園”直夸:“帶孫子散步終于有新去處了!”連菜市場攤主都說:“市場規劃合理,環境干凈了,買菜的人多了三成!”大伙兒從身邊環境的點滴變化中看到成效、得到實惠,主動掃街、參加文藝活動,以實際行動證明“創城不只公家事,還是大家分內事!”
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歸屬感,讓文明建設跳出了“政府熱、群眾冷”的窠臼。隨著7000多場“福小宣”宣講浸潤人心,荷步“村晚”躍上央視熒屏,43個老舊小區煥新蝶變、48個村居清運垃圾逾千噸……這座閩南小城煥然一新,處處都是靚麗的文明風景線。垃圾分類亭取代街頭“牛皮癬”,“心語信箱”守護成長路,法治校園夯實文明根基,“中國好人”樹立道德標桿,街頭巷尾處處流淌著文明基因。從蟬聯省級文明縣城,到全國文明城市“首創首成”,云霄的文明實踐已奏成全民“交響曲”。
殘垣化碧煥畬韻 山海點金繡云圖
“五一”期間,云霄縣唯一的畬族村——下河鄉坡兜村迎來旅游高峰,許多游客自駕來到這個小山村,穿畬服、喝畬酒、吃烏米飯、玩畬族游戲,昔日沉寂的小山村變得人氣旺盛,處處歡聲笑語。從一個落后小山村,變成生態旅游“精品村”、畬族文化“大觀園”、鄉村振興“聚寶盆”,得益于“拆、改、活”三板斧:613畝荒山被“四定一督”機制點化成“巨美人”荔枝產業園;42處破屋豬圈改頭換面,變身畬藥館、鄉愁園,殘磚碎瓦砌成網紅彩繪墻;“坡兜小玉”短視頻圈粉5萬,民俗特色研學項目基地年迎客超千人,村集體收入兩年暴漲5倍。走在村里,竹竿舞伴著烏米飯香,連拆下來的舊瓦片都成了非遺工坊的文創原料。
畬鄉美麗蝶變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云霄各地上演。三年來,全縣累計拆除危舊房89.6萬平方米,騰挪57.5萬平方米“黃金地”,廢墟上打通358處斷頭路丁字路,鋪起451條硬化路,建起1465處菜園和794個口袋公園,硬是在殘垣斷壁間“繡”出81.56畝新村示范區,還多“賺”出50畝土地復墾良田。
這場人居環境革命不僅登上新華社《政務智庫報告》,更入選福建省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宜居宜業和美的村莊環境已成為云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
一閘春水潤蒼生萬家燈火書答卷
5月的陽光灑進新投用的云霄縣醫院新院區門診大廳,彩色導航標識如彩虹落地,連廊串起“一站式”就醫動線。住院區內,酒店式病房配備獨立衛浴,患者周先生感慨說:“環境像家一樣溫馨!”
改變的不僅是硬件,還有三家省級醫院構建“輸血+造血”雙循環,1.4萬多人次門診、742臺手術帶來省級醫療資源,135場培訓孵化出微創介入等新技術集群。如今,縣域三四級手術量攀升,“大病不出縣”逐漸照進現實。
云霄一中新校區工地上,塔吊勾勒出3000個學位的未來輪廓——30天地質勘探跑出加速度,90天“啃”下90萬立方米土方創造奇跡,14棟樓宇在晝夜攻堅中打下堅實樁基……5.49億元澆筑的教育夢想正在云霄拔節生長。當2026年秋日的第一聲上課鈴響起,這片9.8萬平方米的熱土將成為“全優教育生態”的孵化器??缟皆胶5慕逃龓头鐾瑯訜霟幔簭B門一中名師工作室帶來30余份“金獎教案”,骨干教師跟崗共研教學革新,“師徒結對”讓優質教育基因深植云霄土壤。
舊北江水閘的“新生”極具深意:1.57億元投入改造,不僅拓寬了60年歷史的老水閘,更以雙向車道、觀景步道重織村民生活經緯,村民飯后散步直夸:“路寬了,景美了,黨和政府把這事辦到咱心坎里了!”閘墩重建、護坡加固的“里子工程”,讓防洪能力翻倍的同時,為6萬畝良田精準供水,流域水質穩守國控線。正如一名水利干部所言:“一閘系著安全、生態、民生三條命脈。”當村民散步在嶄新堤岸,腳下流淌的不僅是漳江水,更映照著為民造福的初心。
從書聲瑯瑯的校園到煥然一新的病房,從奔騰不息的漳江水到讓村民笑顏綻放的堤岸……每一項工程都成為撬動民生福祉的支點。
如今,云霄山水間正書寫著“山??善?rdquo;的振興答卷。從教育地標破土到醫療資源下沉,從水利命脈升級到人居環境蝶變,云霄縣堅持每年投入近八成的財力支持民生事業,累計支出87.06億元,實施184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將宏大的“民生敘事”化作百姓觸手可及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