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今日三明產業發展的畫卷,攻堅正酣,鼓點正急,熱潮涌動。
三鋼閩光大數據中心地面主體開始施工;翔豐華三期年產3萬噸石墨負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1棟倉庫主體已經完工;南方制藥抗腫瘤新藥系列產品生產項目(二期)進入設備安裝調試……
今年以來,我市以項目攻堅年為抓手,持續深化“五比五曬”,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處處彰顯蓬勃奮進的恢弘氣勢。
發展有速度,還要有質量。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市立足山區實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生態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含金量”,按下高質量發展快進鍵,闖出創新發展新天地。
老樹逢春發新芽
日前,在三鋼本部轉爐車間,一套轉爐機器人測溫取樣設備,正揮舞著“長臂”,在1000多攝氏度的鋼水中取樣。這種機器人實現了一鍵式自動測溫取樣,既高效精準,又節省人力。
推進智能制造,傳統鋼企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去年,三鋼制定《三鋼智能制造規劃方案》,高層定位、聚力謀劃,逐步推動企業由“鋼鐵制造”向“鋼鐵智造”邁進。
舉辦三維設計軟件、機器視覺技術培訓……如今在三鋼,智能制造已經遍地開花。
除了智能制造,這幾年三鋼不斷加快新品研發,著力技術攻堅,致力節能增效,成功實現了增產不增污、增產不增廢、增產不增能耗的目標。
綠色鋼鐵、服務海西。三鋼朝著這個目標奮進的底氣更足了,幾十年來,三鋼鋼產量在呈現幾何級增長的同時,鋼廠也實現了華麗蛻變, 獲評國家3A級景區,成為我省大型工業企業首家3A級工業旅游景區。
我市先有工業后有城市,因工業而發展,因工業而輝煌。經過60多年的沉淀,我市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聚集了全省最大的鋼鐵、造紙、水泥、重型卡車等生產企業。如何發揮老工業基地優勢,推進“老樹發新枝”?一直以來,我市刀刃向內、大膽探索:關停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實現環保升級、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不斷延伸拓展產業鏈條……
滾石上坡、久久為功,產業發展的春天來臨。
在我市,僅三鋼集團公司就衍生出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打造了“煉鋼—壓延—鑄鍛—精加工—產品服務—下游配套產業”的鋼鐵全產業鏈條,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62家,其中12家機械制造企業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心無旁騖攻主業”,離不開當地培植的優渥土壤。一直以來,我市把鋼鐵、裝備制造等作為傳統產業“重頭戲”來打造,在政策對接、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有關部門更是推出 “一企一策”幫扶政策,與三鋼等155家龍頭企業簽訂扶持協議或備忘錄,有效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目前,共兌換獎勵資金1.75億元,帶動新建項目110項,總投資300.56億元。
正是有了“一企一策”的扶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重汽集團海西公司汽車產銷量仍然逆勢上揚。今年一季度公司產量同比增長22.98%、銷量同比增長43.75%。
轉型升級開“新花”
創新發展與提高效益并舉,培育新興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并行。這幾年,立足高質量,我市加大石墨與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在轉型升級路上開出“新花”,為經濟發展蓄積新動能。
有“氟”之地變有福之地:一季度,我市氟新材實現產值47.5億元,同比增長48.3%。
我市螢石資源豐富,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強化科技支撐,氟新材料產業結出累累碩果。
走進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在無人操控電解車間內,氫氟酸正被源源不斷地電解成氟氣。這些純度只有12%的氫氟酸,通過特制管道,從“鄰居”福建三農新材料有限公司輸送而來。
對福建三農來說,氫氟酸屬于工業廢酸,而在金氟化工,它卻是寶貝。公司生產的氟鈦酸鉀、氟硼酸鉀等高端無機氟產品,市場售價每噸2萬至3萬元,就是以這些工業廢酸為原料生產的。
產業集聚好發展。幾年前,還在漳平打拼的左立勇,毅然把工廠搬到三元區黃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就是看中能和三農形成產業配套。
而今,以福建三農為氟化工產業鏈起點,金氟化工為中間連接線,對接引進了安美奇(中國)鋁業項目,氟化工產業正開出“幸福花”。安美奇項目建成后,3家氟化工上下游企業“強強聯合”,可實現年產值18億元。
建鏈補鏈強鏈,我市在全省率先形成比較完整的氟化工產業鏈,既提高了螢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產品附加值,也促進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點石成金”,我市豐富的螢石礦資源為氟新材料抱來了一個又一個產業“金娃娃”。墨里掘金,我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這幾年也發展成為新興產業的一匹黑馬。
去年9月,三明市石墨和石墨烯產業龍頭企業翔豐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從落地到上市的短短5年間,翔豐華迅速成長,產品覆蓋了動力電池、儲能、3C等各個領域,成為多家行業龍頭企業的核心供應商。
近年來,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以翔豐華、貝特瑞深瑞、康碳等企業為產業龍頭,以夢康、中禾、福碳等為成長培育企業,石墨行業呈現梯隊發展的可喜態勢,產業鏈條逐步鑄牢扎實。去年,園區實現產值20億元、比增13.6%;實現稅收2510萬元、比增5.1%。
既埋頭拉車,又抬頭看路、拓寬眼界。多年來,在產業培育上,我市在深耕傳統產業的同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著力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壯大氟化工、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讓高質量發展之船鼓足帆、行更遠。
綠色產業露頭角
“好山好水好風景,數一數二數三明。”生態是三明人難以割舍的情懷,更是三明發展的第一優勢和最大潛力。近年來,我市瞄準山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文旅康養、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生態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綠色崛起”。
因為“耕讀李家”項目的建設,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村民李玉梅從城里再次回到農村。“此前在10公里遠的工業園區,上下班不方便,也無法照顧老人。”李玉梅說,現在自己經營小賣部,還當起了咖啡店店長,收入不比之前少。
守拙歸田園,耕讀向李家。2014年,泰寧縣依托際溪村丹霞山水資源和當地歷史人文底蘊,在方圓4平方公里閉環圈內,以森林康養為定位,引入康養療休業態,在不起眼的小山村里植入靜心書院、星空民俗、稻田咖啡屋、文創體驗館等文旅業態,打造網紅康養打卡地。
美麗風景變美麗經濟。2014年,際溪村村財收入不足5萬元,2019年已達24萬元。同時,當地300余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年人均收入也從原來的6000元增至現在的1.8萬元。
“耕讀李家”是我市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的一個力作。結合國家林草局等四部委出臺的《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我市在深入調研、考察學習基礎上,提出“全域森林康養”理念,成為全國首個提出這一理念的設區市。作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市,這幾年,我市在原有產業發展基礎上,加快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生態觀光、休閑旅居、培訓研學、自然觀鳥等業態,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通道。目前,全市共有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29家,市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22個。
綠色發展謀出路,生態經濟正當時。我市充分發揮“林深水美”優勢,持續做實“綠色+”文章,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伴隨著中國稻種基地項目深入推進,我市雜交水稻種子產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去年實現產值近10億元;打響三明生態茶品牌,去年沙縣、泰寧列入國家武夷巖茶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產值近30億元;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福建南方制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紫杉烷類企業,帶動明溪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
做足綠色優勢,我市生態產業風生水起,遍地芬芳,成為推動三產融合、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朝陽產業,描繪出一幅幅生態富民的美麗畫卷。
老基地,新活力。從轉型升級到新興行業再到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痕跡,映射出三明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堅定信心和鏗鏘步伐。(三明日報記者 楊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