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宜昌1月23日電 題:湖北一村支書扶貧路上不幸殉職 “85后”接棒
“他沒完成的事業,我們去完成,沒修完的路,我們繼續修!”近日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董家河村,34歲的村支部書記周宗海表示。
“他”是余丙華,生前是董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路”是管九路(管家河至保康九路寨),這條傾注了余丙華大量心血的通組公路,也不幸成他生命的終點。2020年11月3日,余丙華在開展脫貧攻堅入戶走訪核查工作時,被滾石砸傷不幸殉職。
董家河村是磷礦富集區,境內有10多家礦山企業,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800萬元左右。
董家河村原支書陳發智說,村集體經濟“盤子”大,村“兩委”主職干部又都年逾50,要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打贏脫貧攻堅戰,“得找一個忠誠可靠、責任心強的人來擔任村委會主任。”
2014年,大家商議后決定,請正直善良又有經營頭腦的余丙華來“接班”。
時年39歲的余丙華在某企業工作,年薪過百萬元。在陳發智勸邀下,余丙華放棄優厚待遇,回到董家河村擔任村委會主任,2018年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
上任后,余丙華帶領村“兩委”,通過承包工程、組建運輸隊、開設加油站等方式為集體經濟“造血”,村集體經濟過千萬元。
為了讓百姓能更好地享受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來的“紅利”,董家河村每年拿出600余萬元,為村民提供城鎮職工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農合住院托底等11項福利;該村還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每年為村民分紅140多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得紅紅火火,村民福利逐年上漲,余丙華卻一直有一個“心結”:孫家墩、淹水淌仍有20多戶村民不通公路。
“董家河村山高坡陡、地廣人稀,修這條路,難吶!”陳發智說,為了修這條路,余丙華事事親力親為,日不停腳,夜半歸家,沒在村里報銷一滴汽油費、一分錢差旅費。
2018年10月7日,管九路開工,余丙華在日記上寫道:修路的困難一個個被攻下,住在山上的鄉親們終于看到希望了。
住在淹水淌的孫年友是村里的重點貧困戶,也是村里住得最遠的一戶人家。他回憶說,余丙華幾乎天天“泡”在施工現場,“曬得黑黢黢的”。
在余丙華的女兒熊之余的記憶中,父親一直在外面跑,一天的微信步數達到兩萬多步是常事,穿壞的鞋不知道有多少雙。
余丙華去世后,周宗海臨危受命,接任董家河村書記一職。他說,將以余丙華為榜樣,緊握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奮力奔跑。
作者 郭曉瑩 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