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入冬之后,一場來勢洶洶的流感幾乎橫掃全國,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這是自2009年以來流感流行最為嚴重的一次。
兒童作為易感人群,各地兒科門診更是人滿為患,北京、河北、陜西、浙江、天津等多地兒童醫院門診病人數量突破歷史新高。為此,原國家衛計委專門下文,提出元旦春節“兩節”期間,兒科門急診不得出現停診和拒診情況。但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江蘇連云港、天津、上海卻接連有醫院宣布兒科停診。
多家醫院兒科關閉醫生荒重度來襲大城市缺口驚人
2018年1月7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通知:“因我院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
在天津市衛生計生委協調下,天津兒童醫院專家前往支援,自2018年1月11日恢復正常開診。
2018年1月27日,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發布公告:“因兒科醫護人員持續超負荷工作,已有多名醫生病倒。為緩解兒童就診壓力,集中力量保障通灌院區兒科門診開設,即日起暫停新海院區兒科門診和輸液。”到節目播出前為止該院新海院區兒科門診一直沒有復診。
流感高峰期的數據顯示,上海市級兒科??漆t院和優勢醫院門急診總量為25.37萬人次,相當于每天近2萬孩子在看病。但在這樣的就診壓力之下,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于2018年1月1日暫停兒科門診,但并未說明停診原因。
記者兩年后再訪北京兒科醫生現狀壓力依舊
根據2016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數據顯示:根據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2016年的缺口為86042名。而發布這一數據的2016年,正是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之時,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當年也就兒科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6年3月29日播出的節目中,記者走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及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這三家醫院。其中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是二級甲等醫院,兒科只有三名醫生,但每天門診量都在一百多人次。而醫生的緊缺狀況在三甲醫院更為嚴峻。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兒科大廳,每天兒科就診量達到了八九百人次,而急診的醫生總共只有七位。作為全國最知名的兒童專科醫院之一,北京兒童醫院更是天天都上演著春運式的擁擠。在最高峰時期,門急診量曾經達到14000多人次,不到二十名醫生,承擔了每天平均近千人次的急診量。醫生的數量捉襟見肘,院長倪鑫盡管要負責整個醫院的行政工作,但他每周仍然得坐診兩次,堅持為疑難重癥患兒手術。
那么兒科醫生為啥缺口大?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在所有科室里,只有兒科,這個學科它的待遇太少了,用藥也少,耗材基本沒有,大型的檢查,比如說心臟,能放支架,兒童沒有。所以說這個群體,收入就低。那么他在醫院里邊在運營過程當中它產生的收益低,那么這個群體里的大夫,待遇就低。
兒童用藥劑量少,按照療程,10個至15個孩子的用藥量,才相當于1個成人的用藥量。因此在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看來,在我國以藥養醫的體制下,兒科成了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也造成了兒科日益淪落為醫院的“邊緣科室”。
責編: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