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考亭書院。
在南平市建陽區考亭書院的朱子像前,來自香港一所中學的徐同學行敬拜之禮。他參加南平茶文化之旅,首次到訪考亭書院,沉浸式感受朱子理學魅力。他說,過去僅從課本接觸朱子文化,此番親身感悟,讓他對南平歷史與朱子文化有了全新認知。
這座始建于1192年的“竹林精舍”(后更名“滄州精舍”),是朱熹晚年定居講學之地。1244年,宋理宗御賜“考亭書院”匾額,使其成為南宋儒學重鎮。現存明代石牌坊雖歷經五百年風雨,仍保留宋代建筑規制。
“很多人以為這里是考試場所,其實‘考亭’的‘考’并非‘考試’之意。”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孫、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朱杰人解釋,“考”為“考妣”之“考”,表達對先父的追思。
在考亭書院采訪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孫。
朱杰人告訴記者,朱熹在此著書講學八年,考亭書院堪稱南宋最高學府,學生遍至海內外。作為科舉體制外的補充,書院以延續儒家道統為使命:15歲前授“小學”,教做人之道;15歲后研儒家經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
“朱子開門納徒,只要愿意學的人都可以來。”朱杰人說,這也形成以“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為核心的“考亭學派”,成為南宋理學的主流學派,書院亦被譽為“閩學之源,理學之巔”。
考亭書院。
考亭書院成為當時“全國的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帶動了各地理學和書院以及整個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各地出現書院精舍林立。
朱熹在考亭不僅傳道授業,更專注著述刻書,留下《書集傳》《禮書》《楚辭集注》等多部著作,其最重要的《四書集注》也刊刻于此。1200年三月,一代儒學大師在考亭耗盡心血,溘然長逝。
千年時光流轉,朱子思想依然迸發活力。
考亭書院。
“朱子學說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朱杰人認為,朱子文化對當代青年成長頗具現實意義。朱子酷愛讀書,其讀書法經弟子整理為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朱子理學強調“為己之學”,主張讀書為修身而非功利,在浮躁的當下,這一修養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內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
朱子“以民為本”的核心理念,與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形成跨越時空的共鳴。
“朱子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本,哲學內核與馬克思主義,以及我們黨的基本理論是完全契合的。”朱杰人說,朱子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倡導節制超越倫理的欲望,這與黨性修養相呼應,對現代廉政建設有啟示意義。
位于建甌的建安書院致力于傳播和研究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思想。
千年文脈,意蘊悠長。
在南平,朱子文化正從古籍走向生活:在書香建陽、武夷山研學、政和孝道等都成為文化品牌,并推出朱子文化相關旅游線路。在邵武、建甌等地建設文化場所、歷史文化街區等,開設非遺技藝傳承實訓基地打造以研學為主的文化體驗場景。南平還舉辦考亭論壇、武夷論壇等,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過去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有誤解,視為落后象征。”80歲高齡的朱杰人長期致力于朱子文化的傳播,他曾擔憂年輕人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疏離傳統,如今青年群體用行動給出答案:他們以非遺技藝、數字技術等創新表達讓朱子文化“破圈”,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張力。“今日中國,處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水’。”朱杰人堅信,經典永不褪色,文脈奔流不息。(記者 盧金福 肖練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