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復的閩東交通過去是“閩道難”的生動寫照,經過“十二五”的發展,讓這樣的面貌有了極大改善。記者從市公路局獲悉,“十二五”以來,該局大力實施2條國道、6條省道以及其他專養公路的路面改造工程,高級路面由“十一五”末的837公里提升到1280公里,基本完成轄區現有專養干線公路的改造建設。
養護管理:從全省倒一到名列前茅
走在G104國道上,整齊的行道樹,干凈的路面,與公路文化景觀相映成趣。這與5年前的寧德大相徑庭。
據悉,“十一五”時期,我市公路事業發展雖然較快,但是由于專養公路點多、線長,公路等級低、路況差,歷史欠債多,多數是嚴重超期服役瀝青路等原因,與兄弟地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全省養護管理檢查中,寧德位居倒數第一。
面對養護經費短缺、養護人員文化技術水平偏低、粗放式養護、勞動效率不高等種種困難,市公路局大力實施養護標準化、養護施工標準化和養護班站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養護班站標準化,新建標準化班站21座,標準化改造18座。加大養護生產機械采購配備,新增道路清掃車等專業化公路養護生產機械56臺套,初步實現國省道養護機械化,減輕了一線養護工人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工效。
如今,日常性養護、規范性養護已得到全面落實,較好地實現了路基穩定、路面無病害,保持了橋梁、隧道、涵洞養護達標,路況整潔美觀,公路養護水平顯著提升,養護工作從連續20年的全省倒數第一,步入全省中上水平,位居全省第四,多次榮獲全省公路工作進步獎。
路況水平:平均PQI值達89.7
壽寧地處閩東大山深處,去年年底改造的斜灘至下黨瀝青水泥砼公路,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以前路面坑坑洼洼,車行在上面顛簸不平,如今重鋪的瀝青路面平整密實,就像是‘小高速’,車行駛起來又穩又舒適。”家住下黨鄉的吳學忠望著煥然一新的進鄉公路喜出望外。
同樣樂開懷的,還有古田鳳湖沿線的村民,市公路局在鳳湖線實施的砂土路改水泥路工程,讓當地村民感受到公路的魅力。“現在出個門,不比以前了。以前坐什么車都像坐“搖籃”,晃得厲害,現在好了,路修到家門口,還是好路,出個門好方便!”鳳湖村村民李大爺說到。
這些僅僅是我市路況水平提高的縮影。5年來,市公路局大力實施“美麗交通生態公路”,持續加大路面改造力度,共完成瀝青路面改造水泥砼路面845公里,水泥砼路面提升改造117公里,水泥砼路面改造升級瀝青混凝土路面30.7公里,新增二級公路304公里,基本完成轄區現有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升級,實現國省干線公路高級、次高級路面全覆蓋,干線公路優良路率達95%,平均PQI(好路率)值達89.7,比“十一五”末提升十個百分點,路況檢測水平位列全省第二,以寧德中心城市為中心,輻射9縣市的公路網初步建成,公路的使用率也比以前呈乘數倍增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時期,市公路局還建設先鋒、洪口、沂洋等3個普通公路服務區,白水洋、社口、水口、東昆等7個停車區,填補閩東普通公路無服務區、停車區的空白,方便群眾出行。(記者 吳寧寧 通訊員 蔡雅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