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點贊“有效幫助孩子學詩詞背詩詞”
《經典詠流傳》播出后,在各大音樂平臺全線霸榜。三期節目共播出16首詩詞改編的歌曲,其中12首歌曲進入流行指數榜,9首歌上榜新歌榜。《亭亭山上松》《鵲橋仙》《木蘭詩》《登鸛雀樓》等讓不少觀眾“單曲循環”。
不僅播放數據表現亮眼,《經典詠流傳》中的歌曲還喚起網友內心的詩意、感受到百千年前詩人的胸中丘壑。觀眾給《經典詠流傳》打分超過9分,超過60%的觀眾送上五星好評。評論區中,有網友表示“已建立無限循環歌單”“聲音滲透了我的靈魂”,也有許多網友從詩的詠唱中聽出了人生的哲思。
有觀眾力挺節目演繹經典的方式很新穎,“看了一小段《苔》,非常感動,下午一連看了兩期, 用掉半包紙巾…… 《枉凝眉》的音樂一出來就不自禁地熱淚盈眶。用新的、年輕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去傳承經典、傳承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正如節目的名字《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用現代人的情感詠唱出古代人詩詞的魅力,給予了經典詩詞一件件更為多彩的衣裳。特別是支教老師帶著山里的孩子唱的那首《苔》,以小見大,以古詠今。這是一個值得在春節假期間和父母一起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的節目。寓教于樂。”
還有觀眾感慨,這個節目幫助了家里的學齡孩子更好地親近傳統文化、學習詩詞、甚至更方便地記住詩詞,“春節期間一大家子聚在一塊兒看央視推出的最新節目《經典詠流傳》,傳唱者有王俊凱一樣的歌星、有老藝術家楊洪基、有譚維維這樣的實力唱將、有支教山區的愛心梁老師、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果敢樂隊組合……好聽的旋律加上中國風和傳統文化知識,特別適合家里有小孩的,一起看!”
業界觀察:
歌唱的方式,回到了詩歌的起源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經典詠流傳》用創新的詩和歌的結合,回到了詩歌的起源,也讓詩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文化的“過去完成時”成功轉化為“現在進行時”,“歌給文字帶來情緒感染,而詩給歌帶來更多的表情,不僅讓詩歌流傳,也讓歌詞更有文化”。
除了《經典詠流傳》已播出的歌曲之外,觀眾發現,還有不少改編自古詩詞的流行歌曲值得回味。
觀眾最熟悉的《但愿人長久》歌詞用的是宋代蘇軾《水調歌頭》,一首歌唱完,這首詞再也忘不掉。《濤聲依舊》化用唐代張繼《楓橋夜泊》,“漁火”“鐘聲”“楓橋”“客船”“月落烏啼”這些經典的意象加上久別重逢和舊船票的合理想象,重構出的一個全新故事卻感人至深。
《在水一方》的歌詞被認為幾乎是對《詩經·蒹葭》的現代白話文翻譯,比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被翻譯成了“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被翻譯成了“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此外,《寂寞沙洲冷》《越人歌》《菩薩蠻》《床前明月光》《新鴛鴦蝴蝶夢》等傳唱一時的歌曲里,歌詞部分或多或少化用了古代經典詩詞,今天聽來驚喜滿滿。
“和詩以歌”,是否算為傳統詩歌找到了新的傳播方式?對此,《經典詠流傳》節目制作方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不是在展示品鑒一件件古董,我們要讓經典通過我們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