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虛擬現實領域的競爭集中在硬件領域,今年所有廠商共同面臨的突破口是內容生態,而衡量這方面成績好壞的標準,最直觀的數據指標是應用的數量和質量。
GDC2016游戲開發者大會上,被認為是VR“三巨頭”中的HTC和索尼都公布了各自在內容生態方面的規劃,比較有意思的是,兩家都宣稱年內上線的應用會達到50款,不同的是,HTC還在數量和質量這兩個維度之外,還公布了應用商店的中文本地化內容。
4月份上線Vive Port應用商店
MWC上公布的消費版就已經有了Vive Port的內容,這也是正式版和之前開發版有所不同的地方,并且將成為國行HTC Vive的虛擬現實用戶直接獲取應用等內容的官方渠道。
有關Vive Port的國內上線時間,HTC將其定在了4月份,基本和首批預定的Vive發貨時間保持同步,一方面可以保證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有更多的虛擬現實內容可以體驗,另一方面可以給開發者提供一個完善的內容分發平臺。
中文本地化方面,HTC虛擬現實新技術部門副總裁鮑永哲稱,為了配合HTC Port的內容運營,即將會把服務器放在國內市場,并嘗試通過合法的渠道將Steam平臺上的虛擬現實內容,引入到國內市場,為用戶提供穩定服務的同時,推送合格的應用內容。
具體到應用內容的分級上,官方的回應是和Steam平臺的標準保持一致,但是考慮到應用商店的獨立審核機制,這方面應該會有區域性的差別。
不搞獨享應用程序
基于和Valve的合作關系,HTC Vive的應用內容會和Steam VR平臺上的內容保持同步,換句話說,短時間內,HTC Vive平臺上暫時不會出現獨享應用程序,這一點也得到了Valve負責人的確認。
據了解,HTC和Valve都在推自己的開發者激勵計劃,但之所以暫時不做獨享應用程序的政策,官方的依據是對整個行業生態的健康不利。
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獨享應用將會限制虛擬現實應用分發的能力,直接的結果是限制內容的盈利能力,間接的結果則是無法讓所有用戶都能夠獲得優質的虛擬現實體驗。
另一方面,獨享應用程序將會提升平臺在差異化方面的競爭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平臺的分發量,如果用戶數量和分發能力不能夠達標,這種差異化就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HTC需要差異化的內容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但是在做這件事之前,更需要做的是強化HTC Vive和Vive Port優勢。
社交整合往后靠
HTC Vive消費版上線之前,拿出了Phone Services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在虛擬現實場景下,撥打、接聽短話以及查看和回復短信,這實際上是虛擬現實社交功能的雛形,現在的問題是,HTC或者Valve在虛擬現實社交方面會不會走的更遠?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不是現在。
Vavle虛擬現實負責人,半條命(Half-Life)作者之一的Chet Falis Zek稱目前Vavle和HTC要做的事情是把虛擬現實的體驗做好并傳遞給用戶,而沒有明確虛擬現實的社交路線圖,不過在一些特定的內容中,比如AltSpace的游戲體驗已經有了社交的概念。
此外,一些支持在線聯網的游戲內置的積分榜,也存在社交的雛形。
除了當前的一些應用內容開始出現虛擬現實社交元素外,競爭對手也在這方面加快了步伐,Facebook和三星這兩家公司都已經公布了組建虛擬現實社交團隊的計劃,所以HTC和Valve入局只是時間的問題。
會有第三方外設亮相
HTC Vive采用的手柄控制器和常見的游戲主機不太一樣,這會給一些習慣了的老用戶帶來困擾,也會讓新用戶存在疑問,“適應不了怎么辦”?
而當有媒體把這個問題反饋給HTC和Valve的時候,官方的回應是不會對控制器的交互進行調整。
事實上,雖然同樣包括了游戲內容,HTC Vive的體驗有別于其它的虛擬現實產品甚至是游戲主機,關鍵點就來自于控制器的人機交互。
HTC Vive的手柄控制器更多的傾向于動作捕捉和手勢操控,舉個例子,在Space Pirates這個射擊游戲里面,用戶除了可以利用其中一個手柄控制設計之外,還可以通過模擬拔劍的動作啟用防御盾牌,這種體驗的沉浸感更加逼真,而依靠傳統手柄進行交互,創新和創意相對少了一點,人機交互的方式也比較枯燥。
對于用戶的不同類型控制器需求,官方暗示在這方面持開放的態度,并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會有這方面的周邊硬件出現。
換句話說,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下,你可以使用定制化控制器來實現人機交互,比如在設計游戲中,使用槍械模擬器,在手術應用當中,使用手術刀模擬器,而這不僅會給用戶帶來逼真的體驗,也有可能會在HTC Vive虛擬現實生態當中,打造出一個獨特第三方周邊外設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