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設備
“左手硬件器械,右手藥品、保健品”,對于國內大多數的經營者而言,這是兩只無形的“賺錢的手”;與此同時,對于老年消費者而言亦是兩個最容易上當的“坑”。
截至2015年,超過1.4億的老齡化人口,使得大量企業扎堆進軍老人智能硬件市場,其中也不乏急功近利者,“掛羊頭賣狗肉”,攪渾這片“新藍海”。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質檢總局在2016年針對電商領域消費品的執法行動中,廣東深圳一家通訊企業被查扣的千余臺老人智能手機經檢測,合格率為零。
在這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是老人們對“智能老人手機是否真的智能”的重重疑問。
記者在采訪中對比了幾位大叔大媽的手機,大字體、大音量、號稱超長續航時間以及不知名品牌成為他們的共同點。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利潤相對較低,老年人不像年輕人對手機又那么強的依賴性,老人機的功能及技術都是相對低端的。大的手機廠商鮮少加入該行列。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智能硬件研發企業工程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老人機生產企業一般是小公司,為了控制成本,很多廠商會采用低價,但安全系數不高的原件。在電路板的技術上也沒有采取合規的設計和處理,只追求功能和成本控制。另外,懂行的人細心留意就可以發現,市面上千奇百怪的老人機,內核幾乎都是一樣的。”他向記者補充道,“這正是由于小的手機廠商幾乎都是從相同方案企業購買的老人機方案。”
記者在采訪中也獲悉,由于大多數老人機生產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小,這些廠商能夠找的代工廠,并不是專業生產手機的工廠。因為訂單量少,成本控制嚴苛,大的代工廠不愿意接受此類廠商的訂單。這些廠商為了控制工廠甚至會購買大的代工廠流出的不合格次品。由于大型代工廠采購基數大,流出的次品也足夠小型企業消化并生產。
早前央視新聞就曾報道,深圳市場監管局羅湖分局查獲了10萬余片被蘋果公司淘汰的劣質顯示屏。分別由南京樂金顯示公司和煙臺樂金顯示公司代工生產,險些以非法形式流向市場。
老人機問題僅僅是眾多智能養老產品中一個典型的案例,圍繞在老人生活中的理療儀、血壓儀、血糖儀等醫療器械用品更是被定位為老人的“必需品”。
這些“必需品”的市場似乎顯得更為“可怕”。
和很多老年人一樣,67歲的劉大爺是資深的“電視購物迷”,數月前他入手了一款“遠紅外腦電波治療儀”。劉大爺逢人介紹,這款儀器戴上了頭就不疼了,而且可以促進頭部的血液流通,讓全身的血液都活動起來。甚至在胃部手術期間,劉大爺也堅持讓子女把這款儀器帶到醫院,以做平時按摩。
但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發現,這款儀器實質并未獲得來自CFDA的任何銷售許可,質檢、安檢也全無保障標志,甚至在包裝盒上的生產地址都印得模模糊糊。很顯然,一旦發生漏電、短路這樣的電路狀況,劉大爺在佩戴治療時隨時會遭遇生命危險。
劉大爺的經歷是不少老年人正在經歷的遭遇,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至今還不知道自己被騙,誘人的廣告、信息的不對稱以及老年人自身對于健康的渴求成為了這些不法生產機構滋生的土壤,而極高的利潤則是經營者不法行為的原動力。
“一個出廠價3000元的老人用心臟起搏器,手術室內可以翻兩番,跳價12000元被安裝在患者身上;換一口8000元的假牙,醫院成本僅五分之一;上到恒頻磁共振儀下到人工骨關節,幾乎每一個老人的醫療環節都充斥了灰色鏈條和巨額利潤。”一位醫院體系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如果說藥品在醫院的利潤為15%,那么醫療器械的利潤則高于百分之六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