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端的控費問題并沒有解決好,現在卻開新口子,需要配套增加新的、更加復雜的控費措施,而僅僅讓很少的人受益,這樣的政策預計是弊多利少的。”
醫保卡將可用于網上購藥。
近日,人社部發布的《關于印發“互聯網+人社”20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要廣泛借助合作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支付渠道,拓展社保卡的線上支付結算模式,并建設統一、開放的醫保結算接口,支持相關機構開展網上購藥等應用。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此項政策意味著,未來在網上購買醫保目錄內藥物或可用社保卡支付結算。截至發稿,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包括天貓醫藥館、京東等國內幾大醫藥電商平臺,這項業務尚未啟用。
此前,使用醫保卡、社保卡網絡購藥的試點在廣東等地區進行。2015年8月,廣州市醫保局宣布試運行“醫保個人賬戶互聯網支付定點零售藥店醫藥用品”項目,持有社保卡的廣州市職工參保人,可通過個人賬戶資金,在指定的定點零售網上藥店,購買符合廣州市醫療保險規定的藥品及醫療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雖然明確支持開展網上購藥等應用,但卻沒有規定網購哪些類型的藥品可通過社保卡結算。以廣州市試點為例,使用社保卡網絡購藥,僅適用醫保范疇內的OTC藥物、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功能化妝品、消毒用品等,處方藥則不在可購買之列。
這似乎對醫藥電商是極大利好,但事實上,業界討論、期待已久的網售處方藥不僅沒有放開,而且在11月初等來了發改委的“禁令”。
從今年10月20日至11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互聯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第一批,試行版)》征求意見,其中,“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不得采用郵寄、互聯網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眾銷售處方藥。”兩項政策似有沖突之嫌。
目前,基本醫療保險靠社保卡報銷占到50%-60%的情況下,大部分患者仍會選擇在就診的醫院或線下醫保定點藥店購買藥品。根據CIC灼識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數字醫療行業藍皮書》顯示,目前中國醫藥電商市場只占到整體醫藥市場不到0.5%的市場份額。
同時在醫院處方無法外流、處方藥沒有放開網售的情況下,使用社保卡進行網購藥品支付和結算對醫藥市場的影響力有限。更有甚者,有專家認為,這或與醫保控費政策存在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