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他打假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多其他熱心打假的人士也會將爆料提供給他。“畢竟他在法律這方面比較懂。”
北京人李承順(化名)也是一名熱心打假的人士。2005年,李承順在洗澡時,洗澡間正好有臺洗衣機在洗衣服,他吸入了洗衣液揮發出來的化學物質,當即窒息。
恰巧王海也關注了這個洗衣液品牌,只不過當時他關注的點是,其中的化學成分是否致癌。受到傷害的李承順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之后聯系了王海,告訴他,這種化學成分并不致癌,你們的研究方向錯了。
兩個立志打假的人就這樣隔空成為戰友。李承順英文好,對電器了解深,這些年,幫王海找出了十多個問題產品。
并不是所有的打假都一帆風順。
幾年前,他們盯上過一種果脯,“在江蘇找了好多家機構檢測,都檢測出了甜蜜素,但拿到北京檢測,就是什么都檢測不出來。”王海說。為了保險起見,他們放棄了這個案子。
在全國,他們有三四十家常去的鑒定機構,每年花在檢測上的費用就有二三十萬元。這不僅因為他們送檢物品數量巨大,為了避免檢測方造假,只有在確保兩家以上鑒定機構都檢測出有問題,他們才會進行下一步行動。
但這仍然免不了官司纏身。2014年9月,王海團隊買了一種宣稱是用冬蟲夏草為原料的保健品,送檢之后,發現并沒有蟲草素。在整理了所有的證據之后,王海提起了訴訟,但被對方反訴為侵犯名譽權,向他索賠500萬。
原以為證據在握的王海,一審敗訴了。王海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正好就在今年11月11日。
法律收緊職業打假行為
“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為了錢。”談起即將開庭的這樁官司,王海說,“這東西我們買了5萬多,假一賠三,就算贏了也就15萬。但我們投入的人力和財力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