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各個實體店的調查發現,智能、節能型產品更加受到青睞。國產品牌優勢依舊十分明顯。外資品牌索尼、夏普以及LG的銷量均有一定程度下滑。
奧維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十一”促銷期彩電銷售量為620萬臺,同比下降1.6%,銷售額216億元,同比下降12.5%。
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認為,在眾多家電品牌造節的現象中,國慶等假日市場呈現弱勢發展,而這種現象還將持續,在下半年“雙十一”等節日還會陸續來臨,這些都將預支市場消費熱情,元旦等傳統假日市場壓力較大,而“雙十一”等新興節日將繼續平衡全面市場節奏。
互聯網品牌攪熱線上市場
一般情況下,“十一”是各大家電商場銷售的旺季,不管是線下的還是線上的,黃金期這幾天的營業收入一般出現突飛猛進地增長,可能會超過整月的收入,被視為各廠商和賣場下半年重要戰役。
不過,隨著互聯網家電品牌的迅速擴張,家電廠商的促銷節奏也有所改變。這讓傳統大節促銷習慣被打破,節日的節點越發零碎,各廠商和電商都紛紛開始造節,以提前占據市場份額。
中怡康方面認為,今年市場出現新特點:用戶購物習慣已經徹底改變,“十一”節日效應消失,促銷已經提前至9月份。
從今年9月5日開始,暴風TV、KKTV、微鯨、PPTV等互聯網企業先后展開大型促銷活動,而互聯網彩電品牌樂視也打造919樂迷節,提前預支了“十一”市場。甚至有數據顯示,天貓上“十一”期間最暢銷的電視為樂視電視。
同為互聯網品牌的小米業在這一輪的促銷戰中并沒有大舉跟進。9月份的價格戰成為了互聯網品牌的獨角戲,到“十一”已經沒有什么痕跡。
“十一”價格戰也不是互聯網品牌在唱獨角戲,傳統彩電品牌對線上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深。海信、創維、TCL、長虹等國產品牌也加入這一輪線上的價格戰行業,不會降價措施并不明顯,多采用捆綁銷售。而線下市場,外資品牌的高端上量策略依然以傳統促銷節點為主。
“捆綁銷售將成為未來互聯網和傳統家電品牌頻繁采取的營銷手段,家電業正面臨著由單一的硬件驅動向生態驅動的新一輪產業變革,企業必須要減少對價格戰的依賴,構建多條腿走路的能力。”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