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履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保監” )首任主席的郭樹清,迎來了新的使命。他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也就是說,郭樹清身兼央行、銀保監兩大重量級金融機構要職。
3月26日,央行內部召開會議,正式宣布易綱擔任央行行長、黨委副書記;郭樹清擔任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
從內部分工看,易綱負責央行的全面工作,郭樹清負責黨委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實行行長負責制。行長領導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副行長協助行長工作。
這樣的安排實屬罕見。在過往經驗中,央行黨委書記和行長均為一肩挑,比如周小川就曾擔任行長和黨委書記達15年之久。郭樹清和易綱彼此之間并不陌生,2004年時兩者曾有過共事,當時郭樹清任副行長,易綱為行長助理。
“這么做可能主要是為了協調央行和銀保監的關系,央行的職能發生了一些變化,銀保監的職能同樣有了改變,在人事上作出這樣的調整起到一個中間人的作用,便于兩個部門之間更好溝通。”3月26日,一股份制銀行中層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不少分析指出,這一人事安排是為了適應當前監管體制的需要。中國金融監管格局已經從原來的“一行三會”升級為“一委一行兩會”(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會),而且各方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金融機構改革后,央行權力更大,需要協調的東西更多,郭樹清擔任央行黨委書記,是為了加強央行和銀保監的協調。另外,央行的地位高于銀保監和證監會,易綱只是中央候補委員,而其他兩個部門的主席都是中央委員,如此安排也是為了和央行的地位相匹配。
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主席一肩挑
隨著易綱和郭樹清的正式履新,央行新一屆的領導班子已經基本成形:60歲的央行行長、黨委副書記易綱,62歲的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郭樹清,三位央行副行長為52歲的陳雨露、55歲的潘功勝和54歲的范一飛,中央紀委駐中國人民銀行紀檢組組長是51歲的徐加愛,行長助理為2016年12月履新的劉國強。
就在幾天前,郭樹清剛剛履新銀保監首任主席、黨委書記。在銀保監的干部大會上,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了中央關于銀保監黨委班子成員任職的決定,除了黨委書記郭樹清,黨委委員有王兆星、陳文輝、黃洪、曹宇、周亮、梁濤、祝樹民、李欣然。
郭樹清具有法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門擔任重要職位,又在山東省等地方有過歷練,像他一樣有豐富的監管經驗,并且在地方主政的官員并不多。
事實上,自去年回歸銀監會開始,郭樹清就被認為將在新一輪機構調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銀監會這一年左右的時間里,郭樹清從嚴監管,罰單和制度不斷,各類“補短板”的措施接踵而至,銀行業務以及公司治理也更加規范。
“郭氏旋風”大概率也將延續至銀保監。“保險行業從2017年開始一直在完善監管,因為過去保險業的發展比較粗放,特別是萬能險,還有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存在很多弄虛作假,出現了‘保險不姓保’的現象。”3月24日,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所以郭主席一定會把保險公司的規范當成下一步非常重點的工作去推動,因為如果不做的話一定會帶來非常嚴重的風險,這一點應該是一個比較清楚的趨勢。”
在銀保監的干部大會上,郭樹清指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監管工作,確保機構組建和監管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新身份、新挑戰
除了以央行黨委書記的身份協調金融監管,擔綱銀保監主席的郭樹清,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或許是銀監會和保監會如何合并。
根據銀監會官網信息,銀保監黨委已召開黨委會議,成立機構組建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機構改革期間有關工作。郭樹清在黨委班子成立會上表示,抓緊研究機構組建安排和“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意見。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銀監會內部設有28個部門,保監會設有15個職能機構和2個事業單位。兩者均有的部門包括,辦公廳、政策研究局、法規部、財務會計部、人事部、宣傳部、國際部等;但對于銀行,銀監會分為政策銀行部、大型銀行部、股份制銀行部、城市銀行部、農村金融部、外資銀行部,而保監會分類較為簡單,相關部門為財險部、壽險部、中介部和資金部。
3月22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原來銀監和保監的設置確實差別比較大,保監這邊更多的是按照業務屬性,財產險、人身險、償付能力、財會,然后外資機構專門有國際部,它是這樣來設置的。“但是銀監那邊的主體部分是按照大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有就是城商行,分機構來監管。這是兩會之前在部門設置上有比較大的差異。”
一個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保監會的部門設置可能向銀監會靠近,比如設置中小險企監管部、外資險企監管部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設立中小保險公司監管部門的建議,對保險公司實施差別化監管。
“我不覺得一定是保監向銀監制度設置上靠攏,因為銀監會原來那種設置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重新去梳理接下來的監管架構,要有一個統籌的考慮。”一位不便具名的保險業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3月24日,銀保監排名第一的副主席王兆星出席2018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也是銀保監會成立后他的首次亮相。他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部門肯定有合并的”。
從分支機構的情況來看,銀監會幾乎在全國每個縣市都設有分支機構,但保監會卻只有36個保監局,另外在5個城市設有保監分局。“暫時還沒有具體的動靜,都在等上面的通知。”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朱俊生分析說,保監會現在都是省里面有,然后極個別的地市有,所以總體來講,地市這級覆蓋很少。“整合之后對保險的監管非常有利。因為原來保監這塊確實比較薄弱,所以整合之后,能夠有一部分力量可以輻射到原來在地市一級比較缺的保監監管力量,這對于市場的監管是比較有利的一件事情。”
“至于說在縣級有沒有必要增設保險監督的職能,要看具體情況,因為保險規模比較小,監督起來難度要小很多,所以不一定非要像銀行那樣在那么多城市有監管。”劉勝軍分析道。
無庸諱言,兩者在合并的過程中,面臨著人事調整、部門職能重構等問題,但銀監會和保監會在職能上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合并的過程或許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這么困難。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銀行和保險都是利用客戶的貨幣開展業務的金融企業,運作的本質相同。新的銀保監正在進行原有的銀監與保監機構的合并,預計實行統一的監管框架和制度。
“保險作為非銀金融機構,與銀行的差別還是很顯著的。即便監管部門合并,在新的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內部可能仍有必要分部門監管。因此,在其內部如何設置銀行、保險的具體監管部門以及建立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非常重要。如何分、分到什么程度、如何整合共性的監管部門,提升監管效率,仍需要進一步探索。”朱俊生說道。
“監管旋風”延續
一年前,郭樹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對于外界傳言他回歸金融系統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主導“三會合并”,郭樹清笑著回應道:“這是謠言。”
“三會合并”雖是謠言,但郭樹清將在新一輪金融監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卻是各方所認可的。3月21日,中組部宣布的任命結果,與市場預期一致。這距離郭樹清從山東進京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
回顧郭樹清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啃硬骨頭”。2001-2005年,郭樹清擔任央行副行長,履職兩年后便兼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以及中央匯金董事長。當時中國加入WTO箭在弦上,郭樹清要面對的,一方面是加速膨脹的外匯儲備;另一方面,固定匯率制度遭到外界諸多質疑。
2005年3月,49歲的郭樹清臨危受命,“空降”建行。隨后花旗集團臨時變卦放棄了建行上市顧問和保薦人身份,也不再兌現建行首發前買入股權的承諾。一時之間,建行上市局面尷尬。但經共同努力協調,終于克服困難,完成上市。
2011年10月,55歲的郭樹清接替尚福林,出任證監會主席,伴隨著其從“運動員”到“裁判員”身份的置換,A股也進入郭樹清時代。他上任伊始便直面發審制度,驚天一問“IPO不審行不行”。至2013年3月卸任證監會主席時,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的506天,提出的各項制度調整政策達70項,相當于每七天就有一項新舉措。
在任銀監會主席的這一年時間里,郭樹清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為主要抓手,組織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各級監管機構以問題導向加大治理力度,開展了“三三四”等專項治理行動。
在2017年3月末至4月上旬期間,銀監會新規密集下發,兩周時間下達了7個監管文件,銀行業迎來了嚴監管時期。郭樹清來到銀監會后,也被外界稱為帶來了一股“郭式強監管旋風”。
對于一年來執掌銀監會治理金融亂象的成果,郭樹清3月17日用了三個字來評價,“還可以”。
銀行業已經領教了“郭氏旋風”的威力,這樣的工作作風大概率將延伸至銀保監,監管仍會非常嚴格。郭樹清則在任命大會上表態,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緊抓好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重點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事實上,這些年,保險行業亂象不少,比如一些資本大鱷依靠萬能險獲取的低成本資金在二級市場上興風作浪、違規的海外投資、保險牌照倒賣等。“從2017年開始,保險行業的監管就很嚴格,這次合并之后,監管的方式和具體的項目上可能有些新的思路。”上述保險業人士說道。
劉勝軍稱,作為第一任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面臨艱巨的挑戰:處置“僵尸企業”,化解不良資產;推動銀行體制改革,讓銀行真正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放貸;如何讓“保險姓保”;完善銀行保險監管,實現金融監管的與時俱進;打破剛性兌付,尤其是銀行理財產品;促進“銀行服務實體經濟”。
上述種種問題,都需要有嚴格的監管框架來做保障。朱俊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銀保合并之后,大家普遍的預期是強化以資本為核心的審慎監管,就是主要考慮資本以及通過這個來約束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的時候能夠自我約束,包括開展投資業務的時候。
“強化這樣一個監管會有很大的好處,第一監管部門會關注很核心的東西就是資本,防止保險公司盲目地擴張帶來一些風險;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市場主體有比較多的行動空間和自由,讓效率跟活力也有所保證,這是比較可取的一種方式。”朱俊生說道。
在具體的監管思路上,郝演蘇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新的銀保監將會重新整合與梳理業務線,儲蓄與中短期理財產品由銀行經營,風險保障型產品和養老或年金類長期理財產品由保險公司經營。“同時,出于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的思維,監管機構將進一步擴大銀保合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