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一天天臨近,夜幕降臨,矗立在大街小巷的路燈、彩燈、花燈點綴著城市的夜空,也照亮著人們回家的路。在這燈光的背后,離不開這樣一群人,無論嚴寒酷暑,他們奔波在路上,守護一城燈火。今天,本臺《新春走基層》記者與他們一起點亮城市夜空。
王鵬圣 內蒙古臺記者
呼和浩特市有多少盞路燈?一年四季亮燈的時間有什么不同?不亮又如何及時發現......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呼和浩特市市政建設服務中心的照明服務所,就是在這里,控制著城區8萬多盞路燈的運行,這里也是城市照明管理系統的大腦,實時監測路燈的運行數據。
這套數字化智能控制管理系統,不僅能自動點亮、按需照明,還能準確定位故障路燈。
為了不影響交通,維修隊的速度必須得加快。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路燈僅僅是一小片光亮,但在15米的高空,記者卻發現路燈燈罩有一米多長。路上車水馬龍、燈火通明,空中維修工孫瑜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手里的活上。有些螺絲特別小,方便操作,孫瑜只戴著一副薄手套,時不時冷得打顫。
孫瑜 呼和浩特市政建設服務中心照明服務所路燈維修工
相當(冷),(風)嗖嗖的,稍微再堅持一會。修亮每一盞燈,給市民出行帶來方便。
很快,路燈恢復了照明。故障不止一處,這一夜,孫瑜和同事們估計得忙到凌晨4、5點鐘。
王鵬圣 內蒙古臺記者
現在是晚上的12點半,這里是賽罕區的如意南路,可以看到這一段的路燈都已經不亮了,剛才維修工人說,因為負荷大導致照明變壓器出現故障,指揮中心發出指令后,維修隊30分種之內就到達現場進行維修。
這一夜,維修隊遇到的情況是五花八門,面對不一樣的故障原因,還是要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從事照明服務17年的劉建軍告訴記者,現在,呼和浩特市路燈全年亮燈率能達到98%以上,對于他們來說,每年春節都是工作量最大的時候,巡檢795條路,每天要走500公里以上。
劉建軍 呼和浩特市政建設服務中心照明服務所副所長
看到燈火通明的時候,城市充滿了活力,這時我們感覺到,我們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我們鉚足干勁,確保春節期間,路燈正常送電。
從上世紀90年代的汞燈、鈉燈到今天的LED燈,從當時的1萬多盞路燈到現在的8萬多盞路燈,變的是燈的類型和數量,不變的是路燈維修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們用腳步丈量著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堅守點亮了這座城市的夜空。不知不覺,已到凌晨2點,告別了寒夜中維修路燈的師傅,從沒注意過道路兩旁路燈的我,今天感覺路燈格外明亮。
記者/王鵬圣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