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6日-7日,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改革開放40周年與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議題成為兩岸專家學者的聚焦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論壇上表示,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中國做出了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研判與必然選擇,海峽兩岸與社會各界需要深入思考發展階段變化與實現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機遇。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動能要從靠要素投入轉變為靠效率提升。從自身發展來說,我們具備了進一步開展創新結構升級的條件;從全球看,我覺得我們也很幸運,我們趕上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隆國強說,經濟體往往是在一輪大的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迸發時,藉此把握機遇,才能更快實現后來居上。反之在技術革命低潮期,經濟體的升級過程則相對比較難。
“我們今天趕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不斷迸發,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機遇。”隆國強表示,中央政府,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也提出一系列國家創新戰略,隨著相關措施的不斷推進,自身也會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
隆國強表示,第二個發展機遇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實際上是驅動一個大經濟體最重要的動能,誰抓住這一輪消費結構升級,誰就能迅速做大。”隆國強說,轉向高質量的發展可以從政治、技術等各方面更好地適應、釋放消費需求,來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這個重大機遇大家應該把握好。
第三個是綠色經濟所蘊含的新機遇。隆國強說,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向綠色發展不僅是理念的、制度的變化,也會帶來實實的市場的需要,更加綠色的產品與服務等等,蘊含巨大的機遇。
“第四個機遇,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更加開放,這也是我們用好全球資源、全球人才、全球市場來促進發展的重大機遇。”不過,隆國強也強調,開放是雙刃劍,成功的開放一定是隨著發展需要,隨著競爭力提升而不斷推進。
“進一步深化改革,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這里面同樣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戰略性的機遇,我們需要去把握。”隆國強最后表示,當前改善營商環境成為經濟體改革最重要的抓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正讓社會各界能夠更加公平地參與到國內的競爭當中,參與到各種各樣的創新計劃中去。(張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