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是由我國自主研制,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今天(1月30日),“海洋六號”科考船返回位于廣東東莞的碼頭,完成了深海地質和大洋科考任務,并在富鈷結殼資源調查、海洋新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海洋六號歸來
本次科考任務歷時219天,航程近53000千米,主要的工作區域為西太平洋,科考人員開展了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海洋環境與生物調查等多項工作,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航次總首席科學家 何高文:一是新獲取了一批深海地質環境數據和實物樣品;二是合同區的資源勘探工作進入了精細探測的新階段;第三是首次開展了富鈷結殼勘探的國際培訓;第四首次實現了ROV(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搭載鉆機,以及富鈷結殼聲學原位厚度探測這樣一些技術突破;第五是我們進一步拓展了新資源的調查區。
△海洋六號在執行任務中
跟以往海洋六號執行的任務不同,這一次出海的200多天里,海洋六號完成了兩項科考任務,分別是深海地質第5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務。
何高文:主要開展的工作就是包括通過地質取樣,地球物理勘測,以及ROV(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近底的調查,來獲取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以及生物環境方面的資料。
接下來,海洋六號將停靠在碼頭,進行船只和設備的整修工作。為新一輪的海洋科考做準備。
何高文:休整完了之后可能會先安排到南海進行一個科學考察的工作,接下來可能5、6月份開始要執行太平洋的一個航次,再到年底一直要到明年初左右,有到印度洋執行科考任務的一個計劃。
科考神器“海馬號”:海洋調查的好幫手
其實,這次“海洋六號”科考任務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不得不提它的一個好幫手,那就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在海底資源環境調查工作中,有了它的幫助,不僅能夠看得清,而且效率也更高。
不同于陸地上的科考工作,由于光照、壓力以及海流等多種條件的限制,光靠人力想要搞清楚大海里有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有了“海馬號”這個海洋科考神器的幫助,則讓這些困難成為了現實。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海馬”號技術負責人 陳宗恒:它既可以看,也可以用手或者配合工具,進行樣品的抓取。實際上它就是把人的視覺、觸覺,各種感覺延伸到海底去了。
△海馬號
不僅如此,作為我國自主研制的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馬號可以下潛到4500米深的海底進行作業,并且不受時間的限制。再加上它隨身攜帶的探測裝備,一次下潛可以完成多項任務,這樣一來大幅度提高了海洋科考的工作效率。
陳宗恒:像以往的常規手段,可能需要先用海底攝像系統先到海底去看一看,然后再利用拖網或者抓斗取樣進行一個樣品采集,那么海馬號它一次下潛,就可以實現這幾種手段的功能。
這一次海馬號最大的收獲,就是獲得了一個62公斤重的富鈷結殼,這對于進一步了解這一區域的富鈷結殼資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央視記者 徐靜 劉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