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國陶企復工沒多久,各個瓷磚產區就陸續出現了停窯現象,沒想到這股風,也吹到了福建。日前,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截至6月底,泉州產區有20條生產線停窯,其中,包含南安產區的8條。
正在運轉的陶瓷生產線
業內推測,7月停窯數量或將達到頂峰。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停窯這一現象只是反映了瓷磚行業當前面臨的產能過剩和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聽到停窯就聞之色變大可不必。比起打價格戰、犧牲品質,主動減產或停產,更理性、更有利行業發展。
瓷磚企業停窯成普遍現象
“協進陶瓷有5條生產線,6月開始,由于訂單的不飽和,暫停了一條生產線,暫停時間預估在一個月左右。”在協進陶瓷,該公司業務經理肖龍告訴記者。
去年受臺風襲擊,生產線被大面積破壞的銘盛陶瓷,重新升級后的8條生產線,產能相比傳統生產線至少提高了30%,但復工不足半年,也扛不住大環境的壓力,停窯3條。
除了老牌的大型陶企,中小陶企生存狀態也頗為艱難。安利陶瓷廠長王滿喜告訴記者,安利陶瓷在6月初就開始減產計劃,預計7月中旬也會暫停一條生產線。
在王滿喜看來,現在停窯對陶瓷企業而言,已經見怪不怪了。在利潤不足以支撐開支的情況下,減產或停產,反而對企業發展更有利。然而,對于包窯或租廠的企業來說,停窯并不能減少成本的支出,他們可能更傾向于繼續生產以保證租金。
“陶瓷行業的一個重要成本是倉儲。如果工廠是老板自己的,在訂單不足的情況下,老板肯定會更愿意停下來,把庫存消化一下。”王滿喜補充。
令人意外的是,在停窯潮的當下,寶達陶瓷的生產線仍保持活力。寶達陶瓷總裁張剛指出,國內外市場變化和國際關稅調整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所有陶企,但寶達通過自主品牌的訂單彌補了貼牌訂單的下滑。
據介紹,寶達陶瓷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研發和質量,主打雙零吸水率通體質感瓷質釉面磚,并通過旗下薩蘭特、燊科和托托貝尼三大品牌進行市場推廣。薩蘭特品牌專注于國際高端市場,其產品設計達到意大利高端標準,并在福建建立制造基地,跳出傳統福建產品體系,結合意大利設計元素和中國制造成本優勢,打造系統性原創和品質管控體系,從而從一眾國際品牌中脫穎而出。
主動減產有利于行業發展
眼下,不少瓷磚從業者認為停窯潮可能會持續到下半年。“爆倉容易,清倉難。如果企業為了不浪費租期而拼命生產,一旦倉庫滿載,就會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為了應對倉滿,企業可能會選擇價格戰,但這往往會得不償失,讓企業損失慘重。”晉瓷建材總經理表示,相比低價拋售,他認為停窯也是一種相對理性的應對辦法。
在陶瓷專業人士霍銘炎看來,停窯并不僅僅是一個消極的信號。他認為,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主動減產或停產,實際上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企業在面對現實挑戰時作出的理性選擇。
此外,停窯潮也是瓷磚行業走向成熟和健康的必經之路。它強迫企業從傳統的擴張思維轉變為注重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模式,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通過理性看待停窯,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的脈搏,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貢獻力量。”霍銘炎表示,停窯潮也是行業自我調節和優化升級的一個積極過程,它可以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生產流程,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將成為關鍵因素。企業需要加強研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政府也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品牌建設,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面對停窯現象,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擔憂,而應看到其背后的積極意義,以及它對行業長遠發展的促進作用。”霍銘炎說。(記者 蔡靜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