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方便了,不用請假跑派出所,在廠里就能拿到居住證!”10日,在南安市侖蒼鎮某衛浴廠上班的王大姐接過社區民警送來的居住證,難掩笑意。
這張僅用2個工作日就辦妥的證件,正是南安市公安局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縮影。近年來,面對轄區40余萬流動人口的復雜管理難題,南安警方以數據賦能為核心引擎,構建起“摸排精準化、聯動立體化、管控智能化、服務暖心化”的治理新格局,在城市發展與平安守護間找到了最優解。
王大姐補辦證要從南安警方“出租屋清樓”行動說起。南安警方創新推出“區域+群體”雙維治理模型,針對流動人口密集的城中村、工業園區,開展“拉網式”掃樓掃企行動。王大姐通過警方的宣傳,發現辦理居住證可享受多項居民福利,趕緊現場登記辦理。這只是“出租屋清樓”行動的一幕。今年來,南安警方累計走訪企業389家、出租房545戶;此外,針對婚嫁遷出、高校學生等群體,通過“戶籍溯源”“學籍比對”等“微行動”精準畫像,讓曾經的管理盲區變成信息明區。
如果說精準摸排是治理的先手棋,那么,數據驅動的智能管控則是破題的關鍵招。南安警方搭建的“三涉一網”分析模型堪稱“數字哨兵”,像一雙24小時運轉的慧眼,從日常警情、窗口服務等海量數據中篩查出3000余條漏管風險信息,精準推送至社區民警手中。戶政管理大隊負責人介紹,這套“涉警必采”機制讓流動人口管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防”。
“現在打開系統,每個網格的人口流動趨勢一目了然。”美林派出所社區民警展示著實時更新的管理群組,全市273個微信工作群如同神經末梢,讓城中村、建筑工地等重點區域的人員動態盡在掌握。
在侖蒼鎮的智慧安防小區,智能門鎖的“嘀嗒”聲成為基層治理升級的注腳。結合“暖冬2025”行動,南安警方依托“效能平臺”對1萬余條出租屋標準件進行全方位體檢,同步推進智能門鎖等技防設施安裝,讓房屋管理從“人工登記”邁向“無感采集”。在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12個流動人口服務站和警企聯絡站化身“便民驛站”,“上門辦證”“送證上門”等服務將辦證周期壓縮至3個工作日,累計為群眾辦理證件千余張。社區民警帶著政策手冊走街串巷,讓居住證含金量在宣傳中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來建設者在南安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從“警格+網格”的273個聯動群組,到三級聯審確保萬條數據準確無誤;從智能模型預警風險,到暖心服務延伸觸角,南安警方的創新實踐勾勒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智慧圖景。今年以來,南安新登記流動人口4100余人,申領、換領居住證1000余張,核查“一標三實”標準件破千條。(記者 李貴靈 通訊員 吳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