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南安市博物館聯合豐州鎮政府在豐州鎮蓮花峰開展“尋閩覓字古文傳承——博物館里的大語文”研學活動。南安一中教師史雙田受邀擔任主講嘉賓。他以生動的故事和蓮花峰石刻上的文字為媒介,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古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們邊走邊聽,不時發出驚嘆聲。
史雙田講解古漢字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與中華文明相輔相成。作為漢字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史雙田10多年來自創教學法,不僅讓漢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更將漢字文化傳播與古漢字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日前,記者走進南安一中,與其展開對話。
自創教學法做漢字文化傳播者
史雙田對于漢字立體傳承的研究由來已久。“我從小對字體、書法比較敏感,10多歲時,就在老家村里寫對聯了。”史雙田回憶。出于對漢字的喜愛,史雙田潛心研究中國漢字。2011年剛調入南安一中時,在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他發現部分學生寫字不規范,有錯別字,這讓他開始思考能否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漢字學習有機結合。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漢字學習需要先學字理。他把這一發現帶入課堂與學生分享,引起學生對漢字的興趣,也加深學生對漢字淵源的了解。
經過反復思考和不斷摸索,史雙田在漢字形聲演義,到漢字演變,再到拼音密碼的破譯上不斷有新發現。這些發現讓他興奮不已,他決定把漢字與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勞動等互相結合,形成一門綜合實踐課程,課程體系涵蓋了吟誦寫作、陶塑篆刻、書法繪畫等,實現學科融合。在教學方法上,史雙田追求多元化,不僅在課堂上運用書法、繪畫、思維導圖、吟誦等多種形式,還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漢字的魅力。
在持續的探索過程中,史雙田發現,我國中小學漢字教學模式依然停留在用10年時間認3500個字的階段。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接觸到李銀所著的《系統漢語》后,史雙田開啟了漢字系統教學實踐的新旅程。通過深入研究,他發現漢字是“形音義”三者交互作用且合而為一的科學文字體系,早期文字的字形能夠表意已是眾所周知,但字音同樣具有表意功能,且形聲字中承擔表意主要角色的竟是聲旁,而非形旁。只要重點學習以聲旁為主的500左右個字根,學生便能系統識認5000乃至50000個漢字。
在《系統漢語》所揭示的形聲組合規律的啟發下,史雙田針對現代常用6500—8000個字,進行持續5年的統計與驗證,提煉出12類部首、12組押韻、12個“形聲演義”教學模型,并將這些成果整合為省級課題《基于“形聲演義”規律的漢字數字化傳承教學實踐研究》。
隨著對漢字的深入研究,史雙田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他研發“字緣三生”象形文字立體教具并獲國家專利;主持的項目獲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省級二等獎、泉州特等獎,指導學生開展文化創意實踐活動獲全國三等獎等10多項獎項。
探索文旅與漢字傳承結合的新路徑
基于對漢字的深厚研究,史雙田經常受邀解讀一些古跡名勝中的古文碑刻。在解讀的過程中,史雙田發現,盡管這些石刻碑文被視為珍寶,但很多人甚至是當地人對其內容卻知之甚少。
這一發現觸動了他,他深深感到,作為一個古漢字的研究者,不能對這一現狀視若無睹。近2年,全國文旅事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名勝古跡迎來了大批的游客,成為炙手可熱的文旅資源。如何將這些文旅資源與“漢字數字化傳承”的省級課題和項目式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呢?史雙田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
2024年,恰逢南安一中開展校園IP形象網絡征集和遴選活動,給史雙田的選題帶來更加清晰的方向。于是,他借助南安市博物館、圖書館提供的相關資源,帶領學生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教學舉措,比如華為C30教學軟件、筆曰公司的實時教學反饋技術,嘗試將古文字傳承與現代化設計與制作融為一體,并通過資料收集、古文字臨寫、IP形象設計和幻燈片制作與展示等環節,開展項目式探究活動,讓學生多樣化實踐,深入體悟南安本地的文化內涵與獨特魅力。
2024年5月,在南安市中學勞動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第三次集中研修活動中,史雙田執教《我為南安文旅創作IP形象》。他有意引導學生們關注家鄉的特色文化。從九日山的壯麗景色到茶葉的醇香口感,從高甲戲的精彩表演到拔拔燈的獨特風情,學生們紛紛拿起畫筆和紙張,將自己的創意融入文旅IP的創作中……
此外,史雙田與南安市博物館、圖書館和僑聯等多家單位緊密合作,針對多所中小學、幼兒園研發了一系列活動項目,以“本地文博+古文字研學”的創新形式,將古文字學習與中小學教育理念及課程體系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研學路徑。
隨著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古文字研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們在史雙田的帶領下,在九日山等地認真地臨摹石碑上的古文字;在金淘書院與聚奎土樓,他們不僅聆聽了史雙田對楹聯、碑文的生動解讀,還親身體驗了書寫的藝術……
在充分挖掘和講述珍貴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基礎上,史雙田依托藏品、石刻文物、古建筑雕飾等資源,研發了象形文字立體教具,并編撰了《漢字基因演化圖譜》《古文字研學手冊》等教材,涉及近萬個漢字,覆蓋了中小學常用字。他以工匠演講、公益夏令營等形式開展送教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參觀文物中傳承漢字,領略南安文物瑰寶的獨特魅力。
(記者 王菲娜 林超連 見習記者 陳辛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