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這是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冕寧縣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的一句話。
這張布告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長征”一詞,并且重申了紅軍鐵一般的紀律。
1935年5月,紅九軍團進入云南省會澤縣后,首先打開土豪劣紳家的糧倉,把稻米分發給老百姓,并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這讓當地群眾揚眉吐氣,于是,短短四天時間里,就有1500多名青壯年加入了紅九軍團,這其中有很多是少數民族青年。隨著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經過的民族地區越來越多,強化軍隊紀律和民族團結,成了當務之急。在四川涼山地區中央紅軍發布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
《布告》指出: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布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集中表達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主張,并且重申了工農紅軍的軍紀。正是這些鐵的紀律讓紅軍得到了沿途老百姓的擁護。長征中紅軍經過貴州省黎平縣高屯鎮的苗族村寨時。聽說來了部隊,被國民黨軍欺壓怕了的村民都躲到了山上。當天晚上,又冷又餓的戰士們只好在老鄉們的屋檐下休息。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
貴州省黎平縣高屯鎮村民吳錫焰:“一個紅軍找紅薯吃拿著松材(火把)不小心失火了,第二天早上(紅軍)進行補償,補償多的呢,一家補償五塊大洋,這是最多的。少的是三塊兩塊(銀元),都這樣補償。”
當時,盡管老鄉們都躲出去了,但紅軍戰士還是把大洋放在他們家的窗臺上,并留下字條說明情況,向老鄉們道歉。隨后,那名戰士也受到了嚴厲的處分。紅軍走后,老鄉們也陸續回到家里,看著窗臺上的銀元和字條,大家意識到,紅軍才是真正為老百姓打天下的軍隊。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通過貴州省石阡縣時,主力部隊遭到國民黨軍的追擊,為了保護當地老百姓不受傷害,52團的戰士們把敵人吸引到了困牛山附近。
原石阡縣文廣局局長余安華:“到了困牛山遇到了一個比較深的溝壑懸崖,過去不了了,但是敵人押著民團一步步地逼近,在不愿意傷老百姓的情況下,很艱難的跟敵人作戰,最后還是彈盡糧絕,陸陸續續一百余人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在甘肅省哈達鋪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里,陳列著一把小銅勺,講解員介紹說,當年紅軍經過哈達鋪時,有位戰士拉肚子很嚴重,就找到當地一位老中醫看病,因為沒錢抓藥,這位戰士就把一個家傳的小銅勺當成藥費,老中醫不忍心收,但戰士堅持要留下,再三推辭后,老中醫只好收下,并一直珍藏在家里。
長征途中,紅軍用鐵的紀律,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在沿途群眾的支持下,紅軍像一股鐵流,在槍林彈雨中征戰,一次次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也讓不朽的紅軍精神,深入人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