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20日訊 松柏天生獨,青青貫四時。
心藏后凋節,歲有大寒知。
慘淡冰霜晚,輪囷澗壑姿。
或容螻蟻穴,未見斧斤遲。
搖落千秋靜,婆娑萬籟悲。
鄭公扶貞觀,已不見封彝。
——宋·黃庭堅《歲寒知松柏》
年味濃,五店市商家開始售賣傳統年服
年年有魚,來年是個好兆頭
每個泡泡就像一個個夢想,在古厝前綻放
枝頭上面掛了紅綢帶,那是人們對來年的期待
在一片春的氣息中,五店市迎來新年
今天是大寒節氣。一場寒雨過后,福建迎來了第四次降溫。但與北方天寒地凍相比,天藍氣清,空氣中依舊是暖冬的溫柔。在閩南地區,尾牙宴、年會到處張羅著,而蝴蝶蘭、水仙花也開始擺上桌,這意味著,年快到了。
故鄉總是一處讓人午夜夢回的地方。就順著大寒節氣的殊勝因緣,讓這份難得的血脈親情,繼續綿延下去,低吟、回蕩……
在歲晚節氣里,最欣喜的就是回到溫暖的家。在絨絨暖暖的被窩里,睡到自然醒。還未洗漱,家里飯菜飄香,那熟悉的味道先喚醒了鼻子,讓人心情跟著活泛起來,滿目生輝。即使是一間陋室,也添了幾許美感和層次。陽光照進,那光線和亮度的變化,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詩情畫意的情趣。
圍爐,飲酒,讀書,一家人置辦年貨,貼春聯……冬日雖荒寂,尚可用這些溫暖的小事打發著長日獨坐的寂寥。霜風雖肆虐,但能“拂塵取一編,相對輒終日”。如此,也算是冬日閑情清歡。
是大寒節氣里的細雨與寒風提醒著,一年將盡,光陰闌珊。歲月就是那翻書人,讀完了這一本,又將束之高閣,打開下一本光陰書卷。人生是一頁一頁的萬卷書,跋涉了一段路程后,翻越過一座山頭,還有另外一座山頭在等待我們去閱讀。空靈的五店市很美,任誰都愿意在這里停留一段歲月。
大寒過后就且學著做一回年尾的閑人,兩手一拍,拂袖歸隱田園。在五店市尋一塊青石靜坐,清空內心的凡塵俗念,靜待云起,笑看日落。耳旁,是小孩垂涎糖畫、妝糕的欣喜聲;眼前,是家家戶戶門前掛起的大紅燈籠與門廊上貼的春聯,歡聲笑語盡落眼底。
五店市,是晉江城區的生發起源地。據《晉江縣志》記載,唐開元年間,青陽作為東石、安平等番商集行陸路的中間站,當時來往客人眾多,蔡氏有七世孫5人,開設店鋪5間以方便旅人,行客贊譽,稱為“青陽蔡五店市”。
宋代以來,莊氏入遷五店市后,人丁興旺,成為青陽的一大望族。明朝開始,泉州府城與青陽之間的官員,尤其是文化人的交往更加頻繁,青陽社會哲學思想逐漸形成,閩南建筑等人文景觀漸成規模。經過多少代人的發展,五店市成為閩南人尤其是晉江人的一張“鄉愁”名片,其中的閩南風格古建筑、南音、掌中木偶戲、高甲戲等,無不透露著閩南人的生活習慣,歸家的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記憶中的鄉愁與家鄉的無窮魅力。
在這里,不僅讓閩南人感到親切,還吸引外地人,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晉江鄉親和東南亞晉江華僑到這里旅游、休閑、尋夢,從而在城市核心區構成一片“老年人覺得懷舊,年輕人覺得時尚,華僑覺得很鄉土,晉江人覺得很僑鄉,外地人覺得很閩南”的獨特地方。
五店市正是青陽城區的發祥地,歷史、人文、經濟的核心區。如今,雖經風雨,區內的建筑風貌仍然保存較好,堪稱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占地面積126畝,區內遍布著宗祠、寺廟、民居、商鋪等多樣性建筑,保留的明清、民國至現代各個時期的民居建筑是晉江特色風貌建筑的典型代表。而作為一個脫胎于傳統民居的文化街區,五店市傳統文化旅游區保護更新后,仍保留傳統市井風情。歲末,思鄉之情不斷往外翻滾,每每到此時,都愿意踱步至這城市中心的寧靜一隅,靜坐片刻,感受古樸家的氣息。
歲月,熄了燈火,舞臺落幕。所幸,還有那永不褪色、白石墻裙、紅磚墻體的五店市一直在那里,等著你,尋找家的味道。
□說節氣
“點燈守歲”
大寒,為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即寒冬中最凜冽肅殺的節氣,此時的冷較之小寒更深更濃。而在閩南,這一段時光卻仍是錦瑟暖光,冬日暖陽時有時新。
大寒節氣有三候。一候“雞始乳”,許是立春節氣將要來臨,母雞開始孵化小雞。二候“征鳥厲疾”,此時兇猛的老鷹、隼擺脫了長冬的睡眠,開始以其迅疾勇猛的姿態在空中捕捉獵物。三候“水澤腹堅”,嚴冬冷到極致,河面的凍結凝寒的程度直至腹部之深。
在大寒節氣,節俗不僅多,而且盛大熱鬧。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云:“臘月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于此,細細說一段末歲情。
關于守歲,即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年歲之尾,人們點燈守歲,在熱鬧喜慶、歡聲笑語中期盼新年的到來。除夕守歲日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屋徹徹底底地打掃,洗衣曬被,拂塵除舊。還有貼春聯,琳瑯歡辰熱鬧景遍地都是。
這節日里的熱鬧,從年貨市場的討價還價聲、菜市場的砧板聲,以及人們見面互相祝福的歡快聲中能感受得出來。家庭聚會的年夜飯,人們在觥籌交錯間辭別舊歲塵埃,迎接新歲到來。(謝洛靜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