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村名片?橋頭村地處晉江安海鎮東北部,緊靠泉安公路,轄橋頭、浦邊、三社3個自然村,是晉江市革命老區村。村中有近代革命時期閩中南紅色根據地,原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任泉州市市長許集美同志故居。
近年來,橋頭村深挖、盤活村中紅色資源,做足做好紅色引領大文章,不斷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讓紅色文化為鄉村發展添活力、村容換新顏。
用活紅色基因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許集美出生于晉江縣(今晉江市)安海鎮橋頭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9年,15歲的許集美在養正中學念書,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中學畢業后,許集美留在安海當小學教師,組織抗日劇團,繼續開展救亡運動。此時的他已開始表現出出色的領導能力。1942年8月,年僅18歲的他就任中共安海區特派員。
1946年6月,閩中特委決定,任命許集美擔任泉州中心縣委書記,負責泉州、廈漳及香港的地下黨工作。同年,他兼任閩中地委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許集美不畏艱險開展斗爭,在晉江、泉州一帶發動群眾、宣傳抗日,發展壯大抗日武裝。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泉州地區開展反內戰、反饑餓、抗捐、抗稅、抗征兵等群眾運動和游擊戰爭。1947年5月,他組織指揮群眾武裝,攻打安海,建立了泉州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1948年6月,他成功領導泉州劫獄斗爭,組織開展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斗爭,并組織晉、南、惠、同安壯丁大同盟。1949年2月,他組建閩浙贛泉州團隊,任指揮員兼政委。其間,他成功策反三名國民黨少將及國民黨325師一千多名官兵起義,帶動了晉江、南安、同安等縣地方武裝的起義,對解放軍順利解放泉州地區起到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許集美先后擔任晉江縣首任縣長、泉州市首任市長(縣級),之后又在團省委及三明、莆田等地擔任領導職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1985年10月起,許集美任第五屆、第六屆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離休后,他仍然關心國家的發展和福建的建設,對福建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建設發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
近年來,橋頭村堅持科學系統地對鄉村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保護和利用,把紅色資源持續轉化為教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2017年,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橋頭村通過修繕許集美家族祖厝,建設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走進位于橋頭村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映入眼簾的是許集美同志的雕像及以“忠誠”為題的前言介紹。該展陳分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改革開放等三部分,通過一件件歷史實物、一幅幅珍貴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泉州、晉江的紅色歷史。
“自陳列室建成投用后,每月都有大量黨員干部、青少年兒童前來參觀學習。”橋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蔡順足介紹,為了進一步擦亮橋頭村紅色文化品牌,村里還結合紅色文化打造黨史文化長廊,在黨員干部、青少年中發掘好苗子,將其培養為講解員。其中,安海橋頭中心小學全體老師及40多名小講解員加入“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志愿服務隊。
同時,橋頭中心小學還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學校系統整理了紅色教育資料——《古厝里的紅色記憶校園中的紅色傳承》,制定《紅色教育特色方案》,以紅色文化涵養學校精神,豐富新時代少先隊活動,引領學生由聆聽者變為紅色基因傳承者,全力講好橋頭村的紅色故事,助推鄉村發展。
目前,橋頭村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先后被評為泉州市黨史教育基地、晉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晉江市首批黨員教育現場教學點、晉江市紅色文化老區精神進校園教育基地、晉江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
完善基礎設施
打造宜居和美鄉村
嶄新的瀝青路面寬闊平整、新施劃的交通標線清晰明了……不久前,記者在橋頭村看到,該村道路“白改黑”工程順利完工,這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讓村莊“顏值”得到了顯著提升。
據了解,此次橋頭村村間道路“白改黑”工程涉及該村南里、中里三條主要村間道路。這些道路皆為通往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的必經之路。此前,相關路段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為進一步提升陳列室周邊通行條件,提升老區村村容村貌,橋頭村“兩委”積極謀劃,對上述道路進行改造提升。
為破解項目建設資金缺口問題,橋頭村積極對接老區村扶持政策,在晉江市民政局、晉江市老促會大力支持下,該項目成功入選晉江市老區跨越發展工程項目,確保項目快速有序推進。
近期,橋頭村三社環村路——五社宮道路“白改黑”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也順利完工。近年來,橋頭村聚焦提升、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成功推動完成了許集美革命事跡陳列室周邊一期石板路修繕鋪設工程,橋頭村大港溝整治及環村路建設、污水管網建設、架空纜線整治等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也顯著提升。
近期,安海鎮橋頭中心小學第二教學樓項目也正加緊建設。據悉,該項目擬建設新教學樓及風雨操場,建成后將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合理布局校園功能區、提升教育教學環境。該項目自籌建起就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學校服務區橋頭村、梧埭村熱心鄉賢、校友等鼎力支持。目前,社會各界已認捐超1000萬元善款。
此外,橋頭村仙鶴園項目的建成也得到了村民的好評。據了解,橋頭村塔仔埔原系村中墓雜地,環境臟亂差。此前,橋頭村“兩委”、老人協會相關人員及村民代表多次協商,深入推行移風易俗,推進殯葬改革,遷墓整合土地資源,利用騰出的土地規劃建設仙鶴堂存放骨灰。
鄉村要發展,產業是基礎。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橋頭村就有多家農機企業,以此衍生出的鋼材加工業也十分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橋頭村產業從鋼鐵加工延伸至鋼鐵貿易,誕生了寶閩鋼鐵集團、福泰集團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負責人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不忘回饋家鄉建設。寶閩集團許壽妙先生連續10多年為村里老人發敬老慰問金,寶閩集團多年捐資用于橋頭村開展獎教獎學活動。這樣的愛心善舉在橋頭村不勝枚舉。
蔡順足表示,下一步,橋頭村將繼續聚焦基礎設施完善,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變紅色優勢為發展動力,讓紅色資源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記者 林伊婷 秦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