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在這生機盎然的時節,記者走進晉江英林鎮大覺山片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施工現場,工作人員正操作推土機進行種植土堆砌。在采石場、棄渣場、馬山水庫旁,挖掘機、渣土車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大覺山片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航拍圖
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正式開工的大覺山片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2300萬元,被列入2023年省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獲上級專項資金支持。項目涉及英林鎮陳山村、馬山村,治理區總面積約49.8萬平方米,包含33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計劃今年10月完成建設任務。
“場地平整、清表工程基本完工,擋土墻施工已完成80%,每天有六七十名工人和近20臺機械設備在加緊施工。”項目代建單位晉江文旅集團工作人員楊逸翔告訴記者,該項目以現狀治理為主,主要通過場地平整、覆種植土、綠化、植被養護等方式,促進地質環境恢復、景觀美化,改善生態環境。
“挖出了‘金山’,卻毀了青山。”這是民眾對礦山開采的評價。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晉江永和、英林、東石等地百姓辦起了大大小小的石材廠,由此走上“致富路”。其中,英林鎮20個行政村中就有陳山、馬山、龍西、東埔、清內、英林、西埔7個村涉及礦山開采,“賣石頭”也成為這些村莊的主要經濟支柱。
然而,過度采挖讓山體變得千瘡百孔,鋪天蓋地的灰塵也對當地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影響。2012年7月,晉江市勒令石材行業退出轉型,以露天凹陷式開采的大覺山礦山也正式關停。
為了修復“生態傷疤”,晉江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市鎮統抓、部門協同、全員參與”的礦山修復格局。2024年,大覺山片區和永和鎮巴厝東、內厝西片區的2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均被納入全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盤子,形成連片開發梯隊。
其實,自2013年起,英林鎮就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向上級申請補助等方式,對大覺山片區的3個廢棄石窟進行修復。截至目前,經過七期建設,總投入超千萬元、占地75畝的英山生態公園,成為村民運動、休閑的好去處。2024年5月,英林鎮“海誓”“山盟”“田園”三個跨村聯建項目在此啟動,不僅代表著英林開啟了全域振興新路徑的探索,也為當地百姓帶來新的發展方向——“生態經濟”。
“礦山修復后,這里有望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在馬山水庫旁的施工現場,馬山村黨支部書記林海洋一邊向施工人員了解項目進展,一邊憧憬著美好的項目前景。“大覺山片區有山有水,項目西南側已修建完成了英山生態公園,周邊環境和道路條件都很好,而且礦山遺留形狀具有唯一性的鮮明特點。整個項目完工后,陳山、馬山兩村可實現資源共享、連片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礦山復綠,更要‘富’綠,要把修復帶來的風景變成產業。”英林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還清歷史舊賬的過程中,大覺山片區要盡量種植能產生較好經濟效益的植物,并與大覺山礦坑遺留形狀的唯一性相融合,讓廢礦“綠”變,實現生態蝶變。修復后,還可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修復一體化行動。目前,項目擬引進影視基地、低空經濟等主題文旅產業,探索實施“生態修復+文旅”的發展模式,讓礦山再生“金”。同時,英林鎮將持續做好英林、東埔、清內、西埔、龍西等5村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整體規劃,有序推動廢棄礦山修復,打造礦山生態修復亮點。
大覺山片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是晉江市積極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的縮影。目前,晉江全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521宗、面積6011畝,已完成173宗、面積1873畝,正在開展治理的236宗、面積2703畝。
晉江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晉江市正深入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行動,加快連片策劃、提速項目進度,特別要提速推進2023年、2024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項目;同時,并常態化開展項目修復情況“回頭看”,確保生態修復效果與質量,護航晉江高質量發展。
(記者 王昆火 闕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