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廈門理工學院師生聯手打造的三幕話劇《陪樓》在學校首演。來觀看演出的,除了在校師生外,還有廈門市教育與文化界人士。這部由非表演專業學生演出的話劇,卻在這些專業人士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帶著驚奇,記者走進了話劇《陪樓》的臺前幕后。
演出劇照
本土題材小說搬上舞臺
古箏輕起,樂音流淌。昏黃的燈光落下,旁白娓娓道來,將觀眾帶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國租界”——鼓浪嶼。這是話劇《陪樓》開場時的場景。
《陪樓》講述了廈門淪陷、日軍占領鼓浪嶼后,僑商龍家別墅里傭人住的陪樓成了難民、抗日分子、地下黨的藏身之地,演繹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鼓浪嶼上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情感命運與家國情懷。
這部戲劇是首屆廈門臺灣大學生戲劇節中廈門理工學院的展演劇目,由學校“廈理巴人”學生話劇社表演,而劇本由小說《陪樓》改編而成,作者是該校教師袁雅琴。
記者了解到,袁雅琴為寫《陪樓》,屢次登上鼓浪嶼,翻閱史料,采訪老居民,最終讓這部小說充滿了小島風情。袁雅琴說,服務地方是廈門理工學院的辦學定位之一,寫本地故事、挖掘和傳播本地歷史與文化,也是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具體工作形式之一。來廈門必去鼓浪嶼,提到廈門必說鼓浪嶼。話劇從策劃到演出,始終都圍繞著鼓浪嶼展開。
演戲看戲體驗地方歷史
這臺民國戲劇,除了編劇和導演兩位老師外,其余全是90后大學生,有一半以上是工科生,全部是非表演專業出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被看好的劇組,演的戲卻受到各界好評。演出結束后,廈門市政協副主席潘世建說:“廈門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和發展史,《陪樓》以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為切入點,為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本地歷史的窗戶。”
廈門市集美區宣傳部部長賴朝暉說:“看完戲既體驗到了學校的校園文化,也看到了集美學村的文化魅力。”
廈門理工學院教師余德英的娘家就在鼓浪嶼,她認為學生很接地氣地演繹了鼓浪嶼故事。
首演結束后不久,劇組就接到其它高校的演出邀請,他們將走進廈大、福大演出。一群來自外地的學生,為什么能演繹出廈門本地味道呢?記者了解到,這一切源于他們對角色的挖掘與體驗。
女主角阿秀扮演者史馨怡說,自己是四川人,要演這個角色,必須去挖掘閩南人的文化特質,“阿秀是一個樸實、堅強、癡情的人,相對四川妹子的辣,阿秀更多了一些內秀。”
副導演林穎是位“工科男”,為加深對劇本時代背景的了解與感悟,他陪主創人員在去年暑假多次赴鼓浪嶼采風、調研,揣摩人物性格和時代特點,嘗試獲得對閩南文化的理性認知。
把話劇進行到底
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廈門理工學院要求學生除了“會動手”,還要“通人文”。該校校長陳文哲在看完《陪樓》演出后,對學生說,希望學校未來能更好地實現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科技與藝術相結合。
林穎學的是電子封裝專業,從沒學過表演。他介紹,由于很多團員都是話劇初級入門者,大家只能在指導教師劉芭的帶領下,從發聲、形體、走路姿勢等基本功練起,雖然枯燥,但隨著一次次的訓練,對話劇的熱愛也隨之加深,團員們意識到話劇的學習可以積淀人文素養。”
史馨怡熱愛話劇,她曾演過莎士比亞戲劇。她說:“莎劇中的臺詞有些是中古英語,盡管教師在口型與發音要求上極其苛刻,但我們在排演中能得到全方位的進步,這次演《陪樓》,則讓我們積累了歷史知識。”
在此次排演《陪樓》的過程中,廈門理工學院有的教師主動把家里的字畫、衣服和古董等拿出來作道具,正因為有了這些“老物件”,《陪樓》的舞臺布景才更具真實性,舞臺畫面也更有歷史感。不少學生演員感言,以前演過一些話劇,但都覺得形式大于內容,自有了《陪樓》,才發現讓人感受到幸福的戲劇是可以實現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的。“《陪樓》是廈門的,是學校的,是我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