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 圍
“創辦國華等于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扶貧路”
“當考到一半的時候,我們那里的教育局就帶人闖進來阻止,我們被迫轉移了考場。”國華2018屆畢業生萬雅美還記得3年前自己在家鄉參加國華招考時的不愉快經歷。
也許是過于獨特,國華紀念中學一路走來,遭遇不少爭議、懷疑甚至刁難。
即使已經走過17個年頭,也有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但國華“招生難”的窘境依舊沒有根本改觀。
不少國華學子都有和萬雅美類似的遭遇。來自中部某省的2018屆畢業生陳曦說,自己當初準備報考國華時,學校就百般阻撓,最后還是托了熟人才報成。
一些地方從升學率出發,認為國華是來“掐尖”搶優質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學生自愿選擇到國華上學,他們也不情愿放人。
阻撓者“陣地前移”:有的堵在學生去參加國華招生入學考試的路上;有的在國華招生老師來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績優秀的貧困生“請”到外地旅游。
一些極個別的地方甚至“動粗”,故意搗毀考場,或將國華的招生老師鎖在教室里好幾個小時。
“天下還是好人多!”季校長謙和地笑著說,與這些行為相反,社會上有很多熱心人,自愿幫國華物色“苗子”。
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蘇省扶貧三會(江蘇省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基金會、扶貧開發協會)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時候。中考后沒多久,熱心的老干部們就幫忙張羅成績優秀的貧困生進行另外一場考試——國華紀念中學的招生考試。
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歲高齡,還奔走在貧困縣的溝溝坎坎中,尋找需要幫助的貧困學子。
“讓貧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對學生好,對國家、社會也大有好處。國華能提供這樣的好平臺,我們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們有自己的判斷和認識。
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的市縣教育局主動推送優秀貧困學子,還給國華寫感謝信;有的省教育廳甚至主動發動駐村“第一書記”幫忙推薦學生參加國華選拔。
雖然不容易,但國華會堅持走下去。
“我相信這是一件大善事,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華校長望著窗外滿眼青翠的校園說。
《廣東國華紀念中學:“免費”的路能走多遠?》,有的報道直接拋出這樣的標題。
辦學經費,始終是外界關心和好奇的問題。
2002年,楊國強為創辦國華紀念中學個人拿出了2.6個億并成立國華教育基金,在當時,這幾乎是楊國強的一半身家。
“創辦國華等于是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扶貧路!”作為17年來國華紀念中學的實際操盤手,季德華校長深知學校“風光”背后的“艱辛”,“要想辦起來、辦得好,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錢,又是實實在在決定學校生存的大問題!”
“基金的錢遠遠不夠用,現在每年還需要楊先生個人額外補助4000多萬元。”季德華有些嚴肅地道出了“新情況”。
“不過,楊先生讓我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只管集中精力把學校辦好。”季德華又恢復了固有的微笑。
“我甚至希望這所學校早點‘倒閉’,因為那樣就意味著社會上不會有孩子因為貧困上不了學。”楊國強曾這樣說。
“判定學校辦得好不好,不是單看升學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個學生上了清華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這些學生走上社會之后怎么樣。”季校長清楚地記得楊國強多次對他的叮囑。
截至今年8月,已經從國華畢業的2300多名學生中,在讀和畢業的碩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國深造50人。
從教育、醫療、金融領域到服務基層,從基礎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國華畢業生的身影。
國華學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動作答。
2015年,因教育扶貧成績突出,楊國強獲邀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在大會開始前,受到習近平主席的親切接見。
2017年,首部教育扶貧藍皮書發布,國華紀念中學成為典型案例。
從順德國華紀念中學往東400多公里,是李嘉誠先生資助創辦的汕頭大學;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現與其他學校合并為集美大學);繼續北行800多公里,是馬云、柳傳志等企業家共同發起創辦的湖畔大學、馬化騰等企業家共同發起創辦的西湖大學,還有清末實業家張謇在上海、江蘇等地創辦和協辦了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300多所學校……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有這樣一批“先掙到錢”的人,愿意選擇“興教育”的方式回報國家和社會。(記者謝銳佳、張典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