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達離場,人工智能能“拯救”百度嗎?
2016年是百度最艱難的一年。根據百度最新財報,2016年,百度營業收入為705億元,刨除“去哪兒網”后,同比增長11.9%;全年凈利潤為116億元,僅相當于2015年336億元凈利潤的三分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里,百度堪稱流年不利。受醫療廣告等事件拖累,2016年9月1日,百度搜索推廣主業被納入互聯網廣告監管,負面影響一直從第三季度持續到第四季度。同時,百度之前力推的O2O業務在競爭對手的夾擊下,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優勢。
不過,業界認為,百度始終是業內公認的BAT“技術最強”,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逐漸凸顯,或將重構百度所有的業務線。
以百度金融為例。2016年12月,百度錢包激活賬戶數達到1億,同比增長88%,成為百度業務增長的最大亮點。一年來,“百度有錢花”以75%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教育信貸領域;百信銀行正式獲銀監會批復;百度金融場外資產證券化(ABS)創設規模超過50億元,大大緩解了合作消費金融企業的融資壓力。
這些成績的背后,都有著同一個堅強的后盾——人工智能。通過精準度99.7%的人臉識別技術、精準度超過97%的語音識別技術,百度金融可以高效地完成用戶身份驗證;為解決消費金融市場信用下沉、風控線上化、獲客成本增加等痛點,百度金融投入了人工智能、用戶畫像、賬號安全及精準建模等先進技術。目前,百度金融的量化投資、智能投顧及金融云服務已經開始對外輸出,產生商業價值。
在內容分發領域,百度也開始發力。第四季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手機百度資訊流的用戶數、分發量及平均用戶時長等業務數據都持續高速增長。其中,以服務內容發布者為核心的平臺“百家號”成立僅3個月,已有超過20萬名作者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