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大學,每到放學時間,校內的一處取菜點里出自該校一名教授之手的綠色、健康、有機蔬菜頗受歡迎。
這位“種菜又賣菜”的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名叫楊肅昌,2007年,他任民革甘肅省委會副主委時,受派開展技術扶貧,向農民推廣山東省秸稈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世明研發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往后的十余年里,“秸稈”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甘肅光照強、溫差大,有農作物生長的優越自然條件,同時秸稈產量也大,將“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配合張世明的另一項“植物疫苗技術”,在甘肅進行推廣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
楊肅昌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該技術核心是“用秸稈代替化肥,用疫苗代替農藥”,可以達到“不用化肥能高產,不用農藥不生病”的效果。考慮到菌種和疫苗價格昂貴,推廣過程中,自己就出錢出力培訓想學技術的農民。但由于“秸稈蔬菜”種植起來費時費力費錢,銷路不暢又賣不上好價錢,再加之青壯年農民外出進城打工成為常態,農村主體人群大部分為“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的代稱),新技術的推廣因此進展緩慢。
2017年,因資金短缺與銷路問題,楊肅昌無奈關掉了自己經營8年的試驗大棚,然而令他倍感驚喜的是,一直跟隨楊肅昌學種菜的農民咬克江將技術帶回了家鄉榆中縣蔡家溝,并在當地承包了50余個大棚進行種植。
品質優良的“秸稈蔬菜”,其成本也遠遠高于一般蔬菜,楊肅昌認為解難賣困境是如今的首要問題,從自費買“秸稈蔬菜”與師生朋友分享,到在朋友圈賣力“吆喝”“打廣告”,“賣菜教授”成為周邊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秸稈蔬菜”也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與認同。
楊肅昌隨后又發起成立了“采摘親友團”微信群,短短半年時間,成員由20人增至500人,成熟的蔬菜經常一上線就被“秒搶”。
2018年底,楊肅昌在榆中縣李家莊田園綜合體,與榆中田園春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承包50座蔬菜大棚種植“秸稈蔬菜”,并將其作為實訓指導基地,吸引周邊農民前來就業學習。
“楊秸稈”成為楊肅昌又一“標簽”,由此命名的線上APP與線下取菜點也將在蘭州市區投用。“讓更多的農民看到‘秸稈蔬菜’實實在在的效益,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楊肅昌在2019年又在規劃著他的“秸稈”夢想,將為甘肅多地的農民免費提供菌種、疫苗,并派技術員指導種植。
“甘肅有許多類似秸稈的農業廢棄物,如藥渣、茶葉渣、尾菜、菌棒等,這些都可以轉化為農業生產的‘寶貝’,希望這些環保的技術早日能夠普及,惠及社會。”楊肅昌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