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歲接觸書法開始,用了8年時間,源森的書法水平已經達到了成人的專業水平。
2015年,羅源森被北大方正看中,同年11月簽約方正字庫硬筆書法“少壯體”(繁簡),成為簽約方正字庫年齡最小的書法字庫設計師。
北大方正字庫簽約人這樣評價羅源森:“‘少壯體’體現了扎實的正書根基,既有柳體的方剛果敢、歐體的險峻,亦有王羲之《蘭亭序》的行云流水之感,又符合規范漢字的書寫要求,是很值得認可的一套行楷字體。”
“我想讓我的書法有我的思想在里面,讓人一看就能讀出里面的意韻來。”
為了這個夢想,羅源森每天都以一種熱愛的本能,拒絕著美食和動畫片的誘惑。
放學回家,羅源森和別的同學一樣興致勃勃往家走,可能有人期待最新一集的《熊出沒》,有人等著媽媽的愛心晚餐,羅源森卻放心不下書桌上的幾本字帖——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米芾的《蜀素帖》,再到趙孟頫的《膽巴碑》,黑色為底,白色作印,王羲之的“秀”、米芾的“狂”、趙孟頫的“麗”,就在這黑白兩色之間流淌。
不知不覺,一練就練到夜深;閉上眼睛,腦海里還在想著一點一墨——
臨帖臨的是什么?羅源森說,他臨的是字帖的形貌。筆圓架方,流動帶行。一筆一劃,大到字的大小、橫直撇捺,小到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點畫之間的勾連,既注重技巧的運用,更注重基礎性的筆法。就這樣,羅源森的臨帖,在外貌與細節上幾乎與原帖合二為一。
書寫寫的是什么?羅源森說,他寫的是字帖的神韻。合上字帖,揮毫落筆。方寸之間,羅源森寫出的字雖不同于原帖但神態不輸于原帖,在神態的把握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形神兼備的字體可以隨意寫出。
貌在能合、神在能離,境界是無限接近的夢想,更是一個小小書法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凝神靜氣、形意結合,意韻在一張張宣紙間縈繞,隔絕喧囂、心神合一。
“我經常會提到他的曾祖父,爸爸從小都是受了爺爺的影響和熏陶,并告訴他羅源森這個名字就是曾祖父給起的,希望他能成為棟梁之材。”羅心海說。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也許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羅源森已經在無意之間篤定了畢生的追求。
雖然源森現在只有12歲,但他對書法理論已經有自己的理解。源森認為,書法不能簡單地多練,應做到先動腦再動筆,要勤于思考,既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有自己的審美眼光。
現在在鄂爾多斯市東勝第二中學讀七年級的羅源森,雖然各種字體的書法勤練不輟,占用不少時間,但他在班里的成績仍然名列前茅。“練習書法不會影響學習,我們會合理調整他練習書法的時間。”羅心海說。
羅源森也有一個屬于他這個年齡的夢想。他夢想考一所理想的大學,學一門自己喜歡的專業,但問他是什么專業,他說,這是藏在心里的秘密,伴隨著他對書藝的追求,一天一天地發芽、生長。
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12歲的羅源森,繼續著迷于這種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臨摹”并弘揚著,追逐屬于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