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一帶一路”帶來了國家間的深度合作。新形勢下,高校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和學科優勢,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人才支撐、交流服務和智力支持,值得我們深思。為此,本報記者近日對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方面,高校如何發揮作用?
韓震:“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把“一帶一路”落到實處,必須加強各國人民友好往來,既要把世界介紹給中國,讓中國了解一個多樣的世界,也要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讓世界理解一個變化中的中國。
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傳播,需要開展對對象國經濟、政治、歷史、文化、法律、宗教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深入了解,加快培育一批既熟悉“一帶一路”國家語言,又了解其國情和文化的高端復合型人才。
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也需要進一步擴大來華留學教育,培養適需的境外人才。目前,孔子學院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高校可以通過“孔子新漢學計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學者進行資助,以課題研究等方式幫助他們深入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做足功課培養他們“知華”“友華”的力量,從而增進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
記者:面對“一帶一路”戰略新要求,高校應向何處發力?
韓震:“一帶一路”及國家開放戰略的提出,對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構建國家急需的智庫,應當是高校的著力點。
具體來說,一要密切關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聚焦“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文化、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發揮學校學科優勢,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入開展政策研究和咨詢。二要統籌協調校內外各方資源,就北外來說,我們將重點支持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研究院、“一帶一路”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機構,積極發揮國別、區域研究中心的智庫功能,加強與政府部門及其它政策研究機構的合作,推出一批有影響的政策研究成果。三要建設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探索中國文化在全球發展的戰略問題,探究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大力支持孔子學院建設。四要進一步擴大非通用語專業的社會服務范圍,建立涵蓋高端翻譯、政策調研、決策咨詢等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
記者: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中,高校如何提供服務?
韓震:高校在科技人文、語言文化、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協同創新、跨界融合,高校應當主動承擔起“橋梁”作用,積極探索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合作的新模式,匯聚各方資源,增強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北外在2015年年初成立了絲綢之路研究院,并與中國招商局集團蛇口工業區進行了深入而富有特色的合作。雙方圍繞發揮各自要素稟賦優勢,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方面打造出了“產學研創”的平臺和“走出去”的橋梁;另一方面,承接外國高級研修團的研討座談和實地考察,加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經濟特區和自貿區的了解。
記者:針對“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北外有哪些特殊的人才培養計劃?
韓震: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作為以外語特色立足的學校,語言類人才的培養是我們服務于“一帶一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急需大量通曉當地語言、熟知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目前較為匱乏,非通用語言即“小語種”教學任務還比較重。北外是我國開設語種最多的高等學府,也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非通用語種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現已經開設72種外語,計劃2020年前將增至100多種,而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是開設重點,爭取做到不留空白。
但面對“一帶一路”、全面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僅僅培養能聽說讀寫的純外語人才還不夠,還需要發展交叉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北外目前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體系,在保障對外交流語言“高標準”的同時,開展“語言+國際金融/國際關系/國際新聞傳播/國際法/國際中國學”等人才類型的培養實踐。如果能做到“在學法律的人中英語最好,在學德語的人中經濟學最好”,就能形成比較優勢,多幾把刷子,才能走遍天下。事實證明,復語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切合了中國與歐美、亞洲、拉美、非洲等諸多國家進行合作交流的需要,這也正是海外發展“需求側”與外向型人才“供給側”對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