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因此,今年7月12日上海就將入伏,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一般來說,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但事實真是這樣嗎?來看市氣象局的權威說明!
今年的入伏共計40天,初伏為7月12日到21日,中伏為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為8月11日到20日。
關于三伏天和高溫日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根據傳統歷法,初伏是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中伏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則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今年6月21日進入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7月12日跨入初伏,立秋為8月8日,由于今年夏至與立秋間有5個庚日,所以今年中伏從7月22日至8月10日共有20天, 加上末伏的10天,今年整個三伏天長達40天。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但市氣象局說,伏天的長短和上海當年的炎熱程度、高溫日數多寡,沒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據氣象資料顯示,2009年的伏天就有40天,但申城在中伏和末伏都沒有出現高溫日,1999年的伏天也有40天,但整個三伏天沒有出現一個高溫日。
所以,進入三伏后的氣溫走勢,還是要根據當時的天氣系統演變情況,并且具體到晴雨、云量、日照、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來綜合分析而定。
資料:市氣象局
制圖:黃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