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中的集貿市場,既是鄉民進行物品互換的交易之地,又是少男少女談情說愛的浪漫之處。千百年來,集貿市場已經演繹成為一種爛漫的山花,一種戀念的鄉愁。
縱觀攸縣集貿市場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芳華一覽千年過,集市風流唱攸州。”請隨我回溯集貿市場的流年碎影,欣賞那時花開的剎那芳華:
初露“尖尖角”的五十年代:1950年,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攸縣城關鎮十字街南門口形成了日日市的露天小集貿市場,結束了城關鎮無集貿市場的歷史。農村許多小集市如驚蟄春雨,花蕾初綻。對長期戰后休養生息、恢復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此時的集貿市場,為全面計劃性管理。
遭受“倒春寒”的六十年代: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的創傷。此時的集貿市場管理,重點放在完成國家統購、派購、收購任務方面。攸縣的集貿市場經過兩次關閉,市場沉寂冷落。
集市“妖魔化”的七十年代:1972年,攸縣革委會發出恢復集貿市場的《通告》。但此時正是荒唐文革鬧劇盛行的年代,對集貿市場的管理也到了登峰造極的荒謬時期,狠抓階級斗爭成為社會主流。集貿市場被妖魔化為“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當成“資本主義尾巴”給割掉,集市經營者也被當成“投機倒把分子”受到嚴厲打擊。
墟場“滿天星”的八十年代:時間進入到了1981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革開放成了社會主流,農村改革開放成效顯著,給農副產品松綁已成為必然。集貿市場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集貿市場的恢復遍地開花,集貿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齊栽“搖錢樹”的九十年代: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誰建設、誰受益”的政策鼓勵下,各界人士嗅到商機,看到前景,紛紛出手投資,興起全民建市場的熱潮。此時的集貿市場管理的重點,放在了構建和治理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方面。
花開“滿堂紅”的黃金時代:2003年開始至2013年,對集貿市場的管理,重心放在服務市場方面。這一時期是攸縣集貿市場的“黃金十年”時期。所有的集貿市場都紅紅火火,所有的市場經營戶都賺得盆滿缽滿。此時的重點是改造、培育、分類、提質市場等等。
遭遇“打頭風”的轉身時代:從2013年開始,集貿市場受到超市的沖擊,開始出現疲軟。現在出現的電商網購,更是雪上加霜,集貿市場有所萎縮,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以求實現華麗轉身。
開啟“新紀元”的征途時代:“柳暗花明又一村”。2017年底,“攸州義烏國際商貿城”第一期主體市場建設完成并開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現代化新型市場呈現在世人面前,開啟了攸縣市場新的紀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于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這一政策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對外封閉的局面,令中國(準確的講不包括港澳臺)對外敞開國門實施自由貿易,從而一舉扭轉了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改善了國際形象,使得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質生活大為豐富。
十年動亂結束后中國處在經濟崩潰的邊緣,國家財政赤字嚴重,人民貧窮,科學技術落后,黨內斗爭嚴重,國家政局不穩。在這樣危機的關頭,鄧小平三度上臺,嘗試對當時中國進行全方位改革。為了盡快調高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務實派決定變革現有經濟制度,將現有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歷史上列寧曾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也曾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在社會主義中存在部分資本主義,以促進社會發展。或許是從列寧的行為中的到了啟發,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決心扭轉共產主義在民眾心中的固有印象。這場改革的目的是在以維持共產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現有生產中不適應時代與發展需要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場改革在農村率先獲得突破,并隨之在全國各大城市以及經濟特區以迅猛的速度開展起來。
改革開放的影響是顯著的,其中成就也是巨大的。從1978年至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并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據官方數據表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25美元上升到**00美元。2009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縱觀歷史,在建國初期頗有成效的計劃經濟在改革開放時被證明是錯誤的,而在改革開放時取得巨大成就的生產承包責任制在現在,又被證明是錯誤的,所以或許,改革開放之于我們最大的啟示,并非是去堅持什么,甚至包括堅持改革開放本身,而是去懷疑。梁啟超有云:變則通,通則久。
觀世間萬物,唯進步值得信仰。想起了在1979年得那場大辯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或許吧,就是這句話,改變了中國的進程。
篇五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地方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貌。鵬城深圳的勃興,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回首深圳的發展歷程,特區成立之前,這
里只是一個巴掌大的小漁村,只有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38年后,一座座摩天大樓巍然聳起、一條條繁華的街道經緯交織,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拔地而起。改革開放之前,物資匱乏,憑票購買,以至于人們常在供銷社門前為買東西發生一些口角;時至今日,“有啥吃啥”變成了“吃啥有啥”,人們追求的不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正是改革開放,讓深圳這片熱土沸騰了起來,實現了從“一張白紙”到“奇跡之城”的偉大跨越。
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深圳近40年風雷激蕩的雄渾篇章,映照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給神州大地帶來的巨變。浦江之畔,改革開放在中國東部打開了一扇天窗,寫就“浦東傳奇”;南海之濱,改革開放大棋落子海南,昔日邊陲海島成為欣欣向榮的國際旅游島;西北邊疆,中歐班列疾馳向西,助推新疆霍爾果斯成長為戈壁明珠……“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一段段舊貌換新顏的壯闊歷程,一個個史詩般進步的發展奇跡,有力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今天,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又一次走到了歷史關口。經濟特區如何辦得更好、辦出水平,繼續當好開路先鋒?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三大攻堅戰如何打贏,阻礙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怎樣革除?如何才能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有說服力?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毫無疑問,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于40年前。但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拿出敢為天下先的膽魄,永葆“殺出一條血路”的闖勁,爭當開拓者、實干家,就一定能讓改革造就新氣象、開放帶來新活力,讓發展打開新空間,讓我們贏得“下一個40年”。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不斷在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的進展。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激蕩百年的民族復興夢想必將一步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