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現在的孩子體會艱辛、磨煉成長?
在“飛花”就讀過的醴陵四中,學生們正在緊張地備戰高考。曾祥平今年50歲,現任醴陵四中校長。
記者: 您讀過《賣米》嗎?
曾祥平: 這篇文章,我最近又在朋友圈重新讀了一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文字很淳樸;我跟張培祥盡管年紀差了10多歲,但我也來自農村非常貧苦的家庭,所以我感同身受。
記者: 現在學校里還有像當年的張培祥那樣的貧困孩子嗎?
曾祥平: 學校一共有2947個學生,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學生有179個。現在,國家的扶貧力度很大,他們不但學雜費全免,而且每個學期有1500塊錢生活補助,還是能夠解決在學校大部分的生活費用。學校老師對口聯系這些孩子,我自己也對口聯系了兩位,到他們家里開展家訪。
對沒有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社會愛心人士也有助學,醴陵市政府部門也發起了“金秋助學”活動,學校也盡可能為他們免去學雜費。
記者: 《賣米》的艱苦經歷,磨煉了像張培祥這樣的孩子。現在農村條件越來越好,怎樣讓現在的孩子體會艱辛,磨煉成長?
曾祥平: 確實,現在的小孩要體會艱辛,比過去更難一些,但還是有一些方法。我們策劃過“曬曬我的爸爸媽媽”班會活動,讓孩子把父母勞作的鏡頭和片段分享出來。用這種方式來激發他們的感恩之心,引導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生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段羨菊 袁汝婷)